夜色未散,我刚从陆逸尘怀里抽身,指尖还残留着他西装外套的温度。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林警官发来的信息:“明天上午九点,刑侦队会议室,别迟到。”
我没有回复,只是将手机放进口袋里,抬头看他,“案子还没完。”
他点点头,“我知道。”
我没有再多说什么,转身走进楼道。电梯门缓缓关闭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己经不是那个躲在角落看人脸色的小女孩了。
第二天一早,我准时到达会议室,林警官己经在等我。他递给我一份资料,上面是一起连环盗窃案的现场照片和嫌疑人画像。
“昨晚抓到的那个男人,交代了一部分信息。”林警官靠在桌边,“但他只承认偷了几件古董,对其他案件闭口不谈。”
我翻开资料,目光落在几张现场照片上。屋内整齐得过分,几乎不像被洗劫过的痕迹。唯一的异常,是那几枚金属钥匙——全都被人用布仔细擦过指纹,但边缘却保留着某种奇怪的划痕。
我戴上手套,拿起其中一把钥匙,轻轻。
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股情绪波动:冷静、克制,甚至带着一丝仪式感。这不是一个普通小偷该有的心理状态。
“他很讲究秩序。”我低声说,“喜欢掌控节奏,享受过程。”
林警官挑眉,“所以呢?”
“所以他不会随便藏东西。”我合上资料,“我们可以查一下本市最近新开的自助仓储中心名单。”
他沉默了一会儿,点头,“行,我去安排。”
接下来的两天,我和警方一起分析案件,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嫌疑人行为模型。我建议他们在几家高端仓库附近布控,果然,第三天晚上就发现了可疑人员。
案子破得很快,媒体也迅速跟进。那天下午,我接到一家新闻频道的采访邀约,对方说希望我能谈谈这起案件的心理学角度。
我本不想去,但林警官劝我说:“有时候,曝光也是一种保护。”
于是,我去了。
镜头亮起时,我坐在主持人对面,背景是案件分析图和我的名字。记者问得很专业,但也有些试探性的问题,比如“你如何看待顾家内部的争议?”、“作为真假千金之一,你怎么看待身份带来的舆论压力?”
我笑了笑,语气平静,“我不是来聊身份的,我想说的是这个案子本身。心理学不是万能的,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真相。”
采访结束之后,我起身准备离开,余光瞥见后台有个戴墨镜的女人,正低头记录着什么。
我装作没看见,径首走出去。
回到顾家,气氛明显变了。
以前那些对我爱搭不理的族人,现在开始主动打招呼;几位年长的长辈也开始询问我在外头的工作情况,语气中多了几分探究。
我一一回应,态度谦逊。饭后,我特意找那位老管家聊了会儿,他叹了口气,“大小姐,树大招风啊。”
我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晚上回到家,我打开手机,社交平台上有一条陌生私信。
内容很简短:“你很聪明,但别太聪明。这个世界,不是你能插手的。”
我盯着屏幕看了几秒,截图保存,然后开启了“心理洞察之眼”,试图分析这条消息背后的情绪。
结果让我有些意外。
那不是单纯的敌意,而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混合体——有欣赏、有警惕、还有……优越感。
我把截图转发给林警官,附上一句话:“有人盯上我了。”
他很快回复:“收到,我会查。”
我放下手机,站在阳台上看着城市的灯火。
这一晚,风很轻,城市也很安静。
但我心里清楚,名声这东西,就像水一样,一旦泛起涟漪,就不会轻易平息。
我曾经渴望被看见,现在终于如愿以偿。
可我也知道,真正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http://xsgu0.com/book/fbfc0b-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