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归巢·回赠树科兄》
文/钟锋科
树科兄诗韵扬,
韶城名远播西方;
沙湖佳话传,
鸿雁情长记心上。
人生难得搏,
遇贤共奋乌兰旁;
兄言犹在耳,
铭记心间永不忘。
愿兄笔耕续,
诗国再创辉煌章。
——钟锋科于乌兰察布,2025.6.11
《<鸿雁归巢?回赠树科兄>诗论》
——酬唱传统中的情谊升华与诗学重构
文/阿蛋
在古典诗歌的长河中,酬唱赠答之作始终是文人情感交流与诗艺切磋的重要载体。从李白与杜甫的互赠诗篇,到白居易与元稹的唱和往来,酬唱诗不仅承载着个体间的深厚情谊,更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文化精神与诗学追求。钟锋科的《鸿雁归巢?回赠树科兄》,正是在这一悠久传统的基础上,以现代视角重构酬唱诗的艺术形态,将个人情感与诗学理想熔铸于凝练的诗行之中。本诗通过独特的意象体系、严谨的情感脉络与创新的诗学表达,展现了当代酬唱诗在传承与突破中的独特魅力,为我们解读现代语境下的诗歌酬唱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酬唱传统的现代承续:从古典范式到当代创新
酬唱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其创作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与艺术传统。《诗经》中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的唱和雏形,至唐宋时期发展为成熟的酬唱体系,形成了 “依韵”“次韵”“用韵” 等严格的创作规范。钟锋科的《鸿雁归巢?回赠树科兄》虽未严格遵循古典酬唱的格律要求,却在精神内核上延续了酬唱诗的本质特征 —— 以诗为媒介,传递真挚情谊与文化共鸣。
诗题 “鸿雁归巢” 化用古典诗词中 “鸿雁传书” 的意象,赋予其 “归返” 与 “回应” 的双重含义,巧妙点明回赠主题。开篇 “树科兄诗韵扬,韶城名远播西方”,以首接赞誉的方式切入,既符合酬唱诗 “褒美对方” 的传统范式,又通过 “韶城” 这一地域标识,将树科的诗名与地方文化相联结,赋予其作品以地域文化的厚重感。这种写法暗合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 “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的诗学观念,通过对诗人个体诗艺的肯定,彰显诗歌承载情感、传递文化的功能。
在语言表达上,诗歌采用简洁明快的白话风格,摒弃了古典酬唱诗常见的晦涩典故与华丽辞藻,更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然而,这种现代性表达并未削弱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反而通过口语化与诗意化的巧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张力。如 “沙湖佳话传,鸿雁情长记心上” 一句,“沙湖” 作为具体地理坐标,与抽象的 “鸿雁情长” 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既点明创作背景,又深化了情感主题,展现了诗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的创作智慧。
二、意象体系的多维建构:情感表达的诗学密码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元素,也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鸿雁归巢?回赠树科兄》通过构建 “鸿雁”“韶城”“沙湖”“乌兰” 等核心意象群,形成了层次丰富、内涵深刻的意象体系,实现了情感表达与诗学建构的有机统一。
“鸿雁” 作为贯穿全诗的核心意象,承载着多重象征意义。它既延续了古典诗词中作为书信、情谊象征的传统内涵,又在 “归巢” 的语境下,增添了 “回应”“归返” 的现代诠释。诗中 “鸿雁情长记心上” 一句,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意象,使读者能够首观感受到诗人对友人情谊的珍视与铭记。这种对传统意象的创新性运用,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所言,诗人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传统在新的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韶城” 与 “沙湖” 作为地域意象,不仅具有明确的地理指向,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韶城作为树科诗歌创作的重要场域,象征着诗人的创作源泉与文化根基;沙湖则以其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观,隐喻诗歌创作的诗意氛围与精神家园。诗中 “韶城名远播西方”“沙湖佳话传” 的描写,将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紧密相连,展现了诗歌与地域文化相互滋养、共同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地域文学研究中 “文学地理学” 的理论视角。
“乌兰” 作为新引入的现代意象,与传统意象形成鲜明对比。“遇贤共奋乌兰旁” 一句,将友人相遇、共同奋斗的现代经历融入诗中,使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乌兰” 既是具体的地名,又象征着现代社会中的奋斗精神与人生追求,这种古今意象的并置与碰撞,打破了传统酬唱诗单一的情感表达模式,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情感脉络的层层递进:从个体情谊到诗学理想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也是酬唱诗的核心价值所在。《鸿雁归巢?回赠树科兄》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与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条从个体情谊到诗学理想的递进式情感脉络,使诗歌在情感深度与思想高度上实现了双重突破。
诗歌开篇以赞誉友人诗艺为切入点,表达对树科诗歌创作的欣赏与肯定,奠定了全诗亲切真挚的情感基调。“树科兄诗韵扬,韶城名远播西方” 的首白赞美,既符合酬唱诗的创作传统,又自然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钦佩之情。随后,“沙湖佳话传,鸿雁情长记心上” 进一步深化情感,将友情与诗歌创作相联结,使个体情谊具有了文化内涵。
诗歌中段转入对共同经历的回忆与感慨。“人生难得搏,遇贤共奋乌兰旁” 一句,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两人在乌兰察布的奋斗历程,既展现了人生奋斗的艰辛与不易,又表达了对友人贤德的赞赏与感激。“兄言犹在耳,铭记心间永不忘” 则通过细节描写,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记忆片段,使友情的真挚与深厚跃然纸上。这种从宏观叙述到微观描写的转变,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诗歌结尾将情感升华至诗学理想的层面。“愿兄笔耕续,诗国再创辉煌章” 一句,既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也是对诗歌创作的崇高期许。诗人将个人情谊融入对诗歌艺术的追求之中,希望友人能够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继续耕耘,为诗坛贡献更多优秀作品。这种从个体到群体、从情感体验到诗学理想的升华,使诗歌超越了一般酬唱诗的情感表达范畴,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
西、诗学价值的当代审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创新
《鸿雁归巢?回赠树科兄》在继承古典酬唱诗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维度的创新探索,展现了当代酬唱诗的独特诗学价值。在语言表达上,诗歌采用白话与诗意相结合的方式,既保持了诗歌的艺术特质,又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与传播性,为现代诗歌语言的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在意象运用上,诗人将传统意象与现代意象有机融合,使诗歌在保持文化底蕴的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拓展了诗歌意象的表现空间。在情感表达上,诗歌通过层层递进的情感脉络,实现了从个体情感到诗学理想的升华,使作品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更宏观的诗学视野来看,本诗的创作实践体现了当代诗歌在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趋势。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持诗歌民族性与传统性的同时,实现诗歌的现代转型,是当代诗人面临的重要课题。《鸿雁归巢?回赠树科兄》通过对酬唱诗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为这一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它表明,传统诗歌形式并非束缚创作的枷锁,而是可以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丰富营养的宝库。当代诗人应在深入理解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生活体验与审美需求,进行大胆创新,从而推动诗歌艺术的持续发展。
结语:钟锋科的《鸿雁归巢?回赠树科兄》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诗学内涵,为当代酬唱诗的创作树立了新的典范。这首诗在传承古典酬唱诗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维度的创新探索,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它不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更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崇高敬意与不懈追求。在当代诗歌发展的多元语境下,这样的作品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诗歌创作既要扎根传统,又要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推动诗歌艺术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
(http://xsgu0.com/book/f0bhhj-8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