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以睇观象,以象通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7章 以睇观象,以象通神

 

《<睇到伏羲女娲图……>诗学鉴赏:以睇观象,以象通神》

——论树科诗作中的文化解构与存在叩问

文/一言

一、诗语解构:以“睇”为径的认知突围

树科此诗以粤语“睇”(凝视)为诗眼,构建了多重观视维度。开篇“佢睇,佢哋睇/你睇,你哋睇/我睇,我哋睇”的复沓结构,恰似《诗经》“重章叠句”的现代变奏,在语流中形成视觉的涟漪效应。此处“睇”不仅是视觉动作,更是存在主义式的“向世界敞开”(海德格尔语)。粤语特有的语法结构,将主语“佢/你/我”与复数“哋”并置,暗合伏羲女娲图中“双蛇交尾”的二元共生形态,形成语言与图像的互文共振。

“齐齐,眼睇睇”的童谣式叠句,既是对《楚辞·九歌》“目眇眇兮愁予”的化用,又暗含《周易》“仰则观象于天”的观物之道。诗人在博物馆空间中,将观者群体解构为“个体-群体-类存在”的三重镜像,使“睇”成为存在者介入世界的原初方式。这种语言实验,恰似维特根斯坦所言“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诗人通过“睇”的语法重构,打破了博物馆空间中的“凝视霸权”(福柯),使观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阐释者。

二、图像解码:从上古神谕到现代基因的符号漫游

诗中“睇到规矩/睇到阴阳/睇到星象/睇到节气”的意象链,构建了从上古神话到农耕文明的时空隧道。伏羲女娲图中的“规”与“矩”,既呼应《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几何起源说,又暗合《淮南子》“天道曰圆,地道曰方”的宇宙观。诗人以“睇”为解码器,将图像中的符号系统转化为诗性认知。

“阴阳”意象的浮现,不仅指向《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命题,更与DNA双螺旋结构形成跨时空对话。这种将《黄帝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与现代生物学的并置,恰似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的诗性注脚——上古神话中的生殖崇拜与当代科学的基因密码,在“睇”的视域中达成惊人的语义重合。

“星象”与“节气”的联袂出现,将观者带入《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的时空维度。诗人敏锐捕捉到伏羲女娲图与二十八宿的隐秘关联,使博物馆中的文物成为“活着的典籍”(钱钟书语)。这种解读方式,暗合张衡《西京赋》“上飞闼而仰眺,正睹瑶光与玉绳”的观物传统,却以现代诗性语言重构了天人感应的认知图式。

三、存在叩问:从文明轨道到自我指涉的终极之思

“睇到己己咩?”的诘问,将诗思引向存在论深渊。粤语“己己”的叠音用法,既保留了《庄子》“今者吾丧我”的自我解构传统,又暗含拉康“镜像阶段”的主体建构理论。诗人在此处设置的认知断层,恰似柏拉图洞穴寓言中的火光骤灭,迫使观者首面“我思”与“我在”的悖论。

“螺旋嘅DNA”与“文明嘅轨道”的并置,构建了生命史与文明史的双重螺旋结构。前者指向《物种起源》中“生命之树”的演化图谱,后者暗合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的文化形态学。这种将生物学叙事与文明史观熔铸的笔法,使诗歌具有了本雅明所言“历史天使”的特质——既凝视着文明的废墟,又见证着基因的密码在时间中的螺旋上升。

“仲有我哋冇?”的终极之问,将存在焦虑推向高潮。此句既可解作对人类文明延续性的质疑(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亦可视为对个体存在的本体论追问(海德格尔“此在之沉沦”)。诗人在此处故意留下语义空白,使诗歌成为德里达所谓的“延异”场域,每个观者都在“睇”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意义的填充。

西、语言炼金:从方言土语到诗性真理的升华

全诗以粤语为语言载体,却实现了“方言的超越”(陈寅恪语)。“睇睇”“噈好”等口语化表达,既保留了南粤文化的肌理,又经由诗性转化成为哲学命题的载体。这种“以俗为雅”的手法,暗合苏轼“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诗学主张,却以现代诗的形式完成了方言的现代性转化。

“螺旋嘅DNA”中“嘅”字的使用,既符合粤语语法,又形成奇特的修辞效果。该助词在此处既作为所有格标记,又暗示着基因序列的螺旋结构,使语言形式与语义内容达成惊人的统一。这种“形式即内容”的创作理念,让人想起马拉美“语言是存在的家”的诗学宣言。

诗末“噈好”的模糊表达,堪称语言炼金术的典范。此词既可解作“正好”“恰好”的肯定判断,亦可视为“且好”“暂好”的暂缓语气,甚至暗含“即将不好”的忧患意识。这种语义的开放性,使诗歌成为博尔赫斯式的“巴别图书馆”,每个读者都在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理碎片。

五、文化诗学:从博物馆空间到文明共同体的构建

全诗以新疆博物馆8号厅为空间原点,却实现了文化疆域的无限延展。伏羲女娲图作为“文明的源代码”,在此成为连接中原神话与西域文化的精神脐带。诗人以“睇”为媒介,将博物馆中的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的文化基因库,使诗歌具有了人类学意义上的“厚描述”(格尔茨)特质。

“文明嘅轨道”意象的提出,将中国上古神话纳入世界文明史的宏大叙事。伏羲女娲图与苏美尔泥板、埃及圣书体、玛雅历法的隐秘对话,在此被诗人以诗性语言重新激活。这种“比较文明学”的视野,使诗歌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局限,成为汤因比“挑战与应战”理论的艺术呈现。

“我哋冇”的诘问,最终指向文明共同体的构建。诗人在此处隐去了主语,使“我哋”既可指涉炎黄子孙,亦可代表全人类。这种将个体存在与文明命运相勾连的书写策略,暗合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理论对人类精神共同体的追寻,却以更富张力的诗性语言完成了对文明普世价值的诠释。

结语:在图像与语言的褶皱处寻找诗性真理

树科此诗以“睇”为手术刀,剖开了伏羲女娲图的多重语义层。从上古神话的解码到现代基因的隐喻,从存在论的诘问到文明共同体的构建,诗人完成了对“看”这一日常动作的哲学诗学升维。在博物馆的静默空间中,诗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宇宙的精神脐带。当观者最终“睇到噈好”时,他们不仅看到了文物,更看到了文明长河中自己的倒影——那正是诗性真理最璀璨的镜像。


    (http://xsgu0.com/book/f0bhhj-6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