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凝视文明的基因图谱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3章 凝视文明的基因图谱

 

《睇到伏羲女娲图……》(粤语诗)

——新疆博物馆8号厅

文/树科

佢睇,佢哋睇

你睇,你哋睇

我睇,我哋睇

齐齐,眼睇睇

睇睇,睇到乜?

睇到规矩

睇到阴阳

睇到星象

睇到节气

睇到和谐……

睇到己己咩?

仲有螺旋嘅DNA?

仲有文明嘅轨道?

仲有我哋冇?

仲有噈好……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6.9.粤北韶城沙湖畔

《凝视文明的基因图谱》

—— 论《睇到伏羲女娲图……》的视觉诗学与文化解码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浩瀚星空中,树科的粤语诗《睇到伏羲女娲图……》宛如一枚独特的文化琥珀,将古老的华夏文明基因与粤语方言的鲜活生命力熔铸为一。诗人在新疆博物馆 8 号厅的凝视瞬间,以语言为棱镜,折射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首诗不仅是对伏羲女娲图的首观回应,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符号象征与人类认知的深邃思考。

一、叠词的韵律迷宫:粤语方言的诗性解构

诗歌开篇以 “佢睇,佢哋睇 / 你睇,你哋睇 / 我睇,我哋睇” 的重复句式构建起独特的韵律节奏,这种近乎口语化的叠词运用,将粤语方言的鲜活质感推至台前。粤语作为古汉语的 “活化石”,保留着大量中古音系的特征,其九声六调的丰富性赋予诗歌天然的音乐性。诗人通过不断重复的 “睇” 字,不仅营造出一种集体凝视的仪式感,更暗合了粤语中 “叠词表强调” 的语言习惯。

在语言学层面,这种重复并非简单的修辞游戏。从雅各布森的诗学理论来看,诗歌语言的本质在于对日常语言的 “陌生化” 处理。“睇” 字的高频出现,打破了常规语言的线性逻辑,使读者的注意力从语义内容转向语言本身的声音与节奏。正如赵元任在《语言问题》中所言:“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音、词汇、语法构成其三大要素。” 树科对 “睇” 字的反复锤炼,正是对语音要素的创造性运用,使诗歌在听觉维度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从文化符号学角度分析,“睇” 字的重复构成了一种视觉召唤。它不仅指向现实中的 “观看” 行为,更延伸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 “审视”。当 “齐齐,眼睇睇” 的集体凝视出现时,个体的观看行为升华为群体的文化记忆,粤语方言的地域特色与华夏文明的普遍性在此刻达成奇妙的共振。

二、符号的多维解码:伏羲女娲图的文明隐喻

诗歌的第二节转入对伏羲女娲图的具象解读,“睇到规矩 / 睇到阴阳 / 睇到星象 / 睇到节气 / 睇到和谐”,诗人以五个排比句构建起文明符号的解码矩阵。伏羲女娲作为华夏文明的创世神话人物,其图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在新疆出土的伏羲女娲图中,二人常以人首蛇身交尾的形象出现,手中分别持规和矩,这一图像系统与诗歌中的 “规矩” 形成首接呼应。

规和矩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测量工具,在《史记?夏本纪》中就有 “左准绳,右规矩” 的记载,象征着秩序与法则。诗人将 “规矩” 置于解码的首位,暗示着华夏文明对规则意识的重视。而 “阴阳” 则指向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本身就是阴阳调和的视觉化表达。正如《周易?系辞》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哲学思想在图像与诗歌中得到了双重呈现。

“星象” 与 “节气” 的解码则将文明的视野扩展到宇宙时空的维度。伏羲被尊为 “人文始祖”,相传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造了八卦。八卦系统与星象、节气密切相关,是古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结晶。诗歌中 “睇到星象 / 睇到节气” 的表述,将视觉图像与天文学、农学知识相勾连,展现出华夏文明 “天人合一” 的思维模式。

“和谐” 作为解码的最终指向,既是对前面诸多元素的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提炼。从《尚书?尧典》的 “协和万邦” 到孔子的 “和而不同”,和谐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在伏羲女娲图中,人首蛇身的交尾形象、规与矩的平衡、阴阳的交融,无不彰显着和谐之美。

三、追问的哲学维度:文明基因的现代叩问

诗歌的第三节以一连串的疑问句展开:“睇到己己咩?/ 仲有螺旋嘅 DNA?/ 仲有文明嘅轨道?/ 仲有我哋冇?/ 仲有噈好……” 这些追问将诗歌的意境从具象的图像解读引向抽象的哲学思考。“螺旋嘅 DNA” 这一现代科学概念的引入,构成了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奇妙对话。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DNA 的双螺旋结构与伏羲女娲交尾的图像形成了跨时空的隐喻关联。这种隐喻并非简单的形似,而是揭示了文明传承与生命延续的内在逻辑。正如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所言:“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文化也存在类似的‘模因’(meme),通过复制、传播实现传承。” 伏羲女娲图作为文化模因,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核心基因,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复制、变异、传承。

“文明嘅轨道” 这一表述将文明发展类比为天体运行的轨迹,暗含着对文明规律的探寻。诗人追问 “仲有我哋冇?”,既是对当代社会中文明基因流失的忧虑,也是对个体在文明传承中责任的反思。这种追问与艾略特在《荒原》中对现代文明的叩问形成了精神上的共鸣,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对文明命运的关切始终如一。

诗歌以 “仲有噈好……” 的开放式结尾,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这种留白艺术既符合中国传统诗歌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审美追求,又契合现代诗歌的开放性特征。它邀请读者参与到对文明基因的解码与传承之中,使诗歌的意义在读者的解读中不断生成与延展。

西、跨时空的对话:诗歌的文化张力

《睇到伏羲女娲图……》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构建了多重跨时空对话。首先是地域空间的对话,诗歌创作于粤北韶城沙湖畔,而描绘的对象却是新疆博物馆的文物,这种空间跨度打破了地域文化的界限,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粤语方言的运用不仅没有削弱这种普遍性,反而以独特的地域色彩丰富了文明的表达维度。

其次是时间维度的对话,古老的伏羲女娲图与现代的 DNA 概念、粤语方言与华夏文明的古老基因,在诗歌中形成了奇妙的时空折叠。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并置,而是通过语言的炼金术实现了文明基因的现代转化。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言:“每一个时代都梦想着下一个时代,在对过去的回溯中孕育新的未来。” 树科的诗歌正是在对古老文明的凝视中,孕育着对未来的想象。

最后是文化符号的对话,规与矩、阴阳与星象、神话与科学,这些看似对立的符号在诗歌中达成了和解与共生。这种对话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与创造性,也为当代诗歌的文化书写提供了新的范式。

结语:在凝视中传承文明

树科的《睇到伏羲女娲图……》以其独特的粤语诗学、深刻的文化解码与开放的哲学追问,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极具启示性的样本。诗歌通过对伏羲女娲图的凝视,不仅完成了对古老文明的致敬,更实现了对文明基因的现代激活。在这个文化快速变迁的时代,这样的诗歌提醒我们:唯有在凝视中理解传统,在追问中传承文明,才能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精神的桥梁。

当我们再次重读这首诗,那些反复出现的 “睇” 字,仿佛变成了文明传承的接力棒,从远古的神话时代传递到当下,又将继续传递到未来。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凝视中,我们既是观看者,也是传承者,更是文明基因的续写者。


    (http://xsgu0.com/book/f0bhhj-6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