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古道作为方法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8章 古道作为方法

 

《古道作为方法》

——《梅岭古道》的时空辩证与岭南诗学重构

文/元诗

在汉语诗歌的星空中,粤语诗歌长久以来处于被遮蔽的状态,而树科的《梅岭古道》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与历史纵深,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重新认识岭南文化的诗学路径。这首诗不仅是对一条地理通道的咏叹,更是对岭南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它以"古道"为方法,展开了时空交错的辩证对话,在方言语境中重构了超越地域的普遍诗性。

梅岭古道作为五岭中最著名的通道,自秦代开凿以来便是中原与岭南的文化脐带。张九龄"烧石泼水"的开拓壮举,在诗中"古时张公,烧石泼水/悬崖峭壁,南嚟北往嘅通道"的朴素叙述中获得了现代回响。诗人巧妙运用粤语特有的方向词"嚟"(来)与"往",构建了双向流动的时空隧道——"南嚟"指向中原文化南下,"北往"暗示岭南文化北上,这个双向运动解构了传统的中原中心叙事。张九龄的开凿行动被还原为文化对话的物理基础,而非单向的文化输送管道。在庾信《哀江南赋》"五岭逶迤腾细浪"的经典意象之外,诗人给出了一个更具互动性的岭南叙事。

诗歌开篇"大庾岭上梅花开/玲珑香自苦寒嚟"化用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典故,却通过粤语词"嚟"赋予其新的文化维度。梅花作为中国诗歌的核心意象,在此既保留了其传统的高洁象征,又被注入了岭南特有的生命韧性。"苦寒"不仅是自然气候的描述,更隐喻着文化传播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苏轼《定风波》"岭南应不好"的疑虑在此被颠覆,梅岭的梅花以其"玲珑香"证明苦寒恰是文化淬炼的必要条件。这种对方言词的创造性运用,使古老意象获得了当代生命力。

"一脚两省,紧要关口"中的"紧要"在粤语中既有"重要"又有"紧张危急"的双重含义,精准捕捉了梅岭作为地理与文化临界点的双重属性。诗人以身体经验"一脚"丈量空间,消解了行政区划的抽象性,创造出极具张力的空间诗学。这种临界体验让人想起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困境,但树科笔下却是"广府佬,客家佬,潮汕佬/百姓万众嘅珠玑"的多元共生图景。不同族群共享"珠玑"之名(暗指珠玑巷,广府民系发源地),在"桑梓地"中找到精神原乡,这种叙述打破了单一文化正统论,呈现出岭南特有的文化拼贴美学。

诗歌后半部分的发问"关口紧要唔紧要?"以粤语特有的正反问形式,展开了对"紧要"概念的辩证思考。答案指向"丝路通途"与"海洋"想象,将陆上古道与海上丝路并置,完成了从封闭关口到开放通途的观念转换。张九龄《感遇》"草木有本心"的孤高在此转化为"天涯共此时"的连通,诗人巧妙化用张九龄《望月怀远》的名句,却将其置于全球化语境中重新激活。这种古今对话使诗歌既扎根地方经验,又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遍意义。

从诗学建构角度看,《梅岭古道》创造了一种"临界诗学"。在语言上,它介于文言与白话、书面语与口语之间;在地理上,它游走于南北之间;在文化上,它调和了中原正统与岭南边缘。这种临界状态恰是粤语诗歌的独特优势,正如屈大均《广东新语》所言"粤诗始自曲江",树科实际上延续并革新了以张九龄为代表的岭南诗统。诗中"谂谂"(想想)等粤语词的运用,非但没有限制诗意的传播,反而通过陌生化效果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这回应了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诗歌主张,但又在现代语境中有所发展。

《梅岭古道》的时空处理呈现出"折叠"特征。它把张九龄的开凿、古代商贸往来、当代文化反思等不同时间平面压缩在短小的诗行中,通过"天涯共此时"的收束达成时间的共时性并置。这种处理与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保守传统"的双重性格深度契合。在空间上,诗歌完成了从具体地理到抽象文化的跃升,梅岭既是实体存在,又是文化符号,这种双重性使诗歌具有了超越地域的阐释空间。

作为粤语诗歌的代表作,《梅岭古道》展现了方言写作的独特魅力。粤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音韵与词汇,如"嘅"(的)、"谂"(想)等,这些语言化石在诗中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密码。同时,粤语特有的节奏与音调(诗中通过省略号创造的停顿与延续)为汉语诗歌注入了新的音乐性。这种语言选择不是简单的文化守成,而是如钱穆所言"温故而知新"的创造性转化。诗歌最后转向"海洋"意象,暗示了岭南文化从陆地文明向海洋文明的视角转换,这与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的宏阔视野遥相呼应。

《梅岭古道》通过一条具体的山路,展开了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它证明地方性知识完全可以成为普遍性思考的起点,关键在于是简单的地域标榜还是深度的文化解码。树科的实践表明,粤语诗歌不必拘泥于民俗展示或方言炫技,而应该也完全能够参与到当代中国诗歌的核心对话中。当诗人以"天涯共此时"作结时,梅岭古道己不仅是岭南的地理标志,更成为思考中国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隐喻。在这个意义上,《梅岭古道》为当代中国诗歌如何处理好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范本。

这条被梅花香气浸染的古道,在诗人的笔下成为了文化记忆的储藏所与创新思维的孵化器。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诗学突破往往发生在不同文化的临界点上,而岭南以其独特的历史位置和语言资源,完全有可能为汉语诗歌开辟新的可能性。《梅岭古道》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具体的诗歌实践,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可能性的迷人样貌。


    (http://xsgu0.com/book/f0bhhj-3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