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古道遗韵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7章 古道遗韵

 

《梅岭古道》(粤语诗)

文/树科

大庾岭上梅花开

玲珑香自苦寒嚟……

一脚两省,紧要关口

古时张公,烧石泼水

悬崖峭壁,南嚟北往嘅通道

广府佬,客家佬,潮汕佬

百姓万众嘅珠玑

栖息桑梓地……

关口紧要唔紧要?

丝路通途,谂谂海洋

天涯共此时……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5.6.粤北韶城沙湖畔

《古道遗韵》

——论《梅岭古道》的时空交响与文化叩问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图景中,树科的《梅岭古道》犹如一枚镌刻着岭南记忆的青铜古印,以粤语方言的独特韵律,叩响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之门。这首诗突破了传统诗歌创作的语言边界,将粤地特有的声腔与意象熔铸于梅岭古道这一历史文化符号,构建出充满张力的艺术空间。诗歌不仅是对地理空间的书写,更是对文化记忆的打捞,在短短数行之间,展现出时空交织的宏大叙事与细腻的情感表达。

一、方言入诗:语言肌理中的地域密码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古音较多的语种,其九声六调的独特韵律赋予诗歌强烈的音乐性。《梅岭古道》开篇 “大庾岭上梅花开,玲珑香自苦寒嚟”,以平声起调,“开” 与 “嚟” 的押韵自然流畅,在粤语发音中,“嚟”(lai4)与 “开”(hoi1)的韵脚形成悠长的回响,仿佛山风掠过梅林的余韵。这种方言韵脚的运用,打破了普通话诗歌创作中常见的音韵规则,为诗歌注入鲜活的地域生命力。

方言词汇的植入更成为诗歌的文化标识。“紧要关口”“广府佬,客家佬,潮汕佬” 等表述,将岭南族群的称谓以口语化形式呈现,瞬间拉近与本土读者的心理距离。粤语中 “紧要” 一词,既包含 “重要” 之意,又暗含 “紧迫” 的情感色彩,生动地描绘出梅岭古道作为交通要塞的战略地位。这种语言的选择,并非简单的地域猎奇,而是对岭南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让诗歌成为方言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正如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强调的:“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树科在诗歌中对粤语的运用,正是对这一理论的生动实践。

二、历史镜像:古道背后的文明脉络

梅岭古道作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交通命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诗歌中 “古时张公,烧石泼水” 一句,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唐代张九龄开凿梅岭古道的壮举。据《新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张九龄主持开凿梅岭新路,“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西通”,使这条崎岖山路成为 “南北咽喉”。诗歌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凝练概括,将个体的英雄事迹升华为集体的文化记忆,古道的每一块石板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丝路通途,谂谂海洋” 则将梅岭古道置于更宏大的文明视野中。这条古道不仅是内陆交通的枢纽,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唐代之后,岭南成为中外贸易的前沿,梅岭古道上往来的商队,将丝绸、茶叶、瓷器等运往广州港,再远销海外。诗歌中的 “天涯共此时” 化用张九龄《望月怀远》名句,在时空交错中,将古道与海洋文明相连,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地理书写,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赞歌。

三、族群意象:多元文化的共生图景

“广府佬,客家佬,潮汕佬,百姓万众嘅珠玑”,诗歌以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岭南族群称谓,构建出多元文化共生的意象群。广府文化的开放包容、客家文化的坚韧勤劳、潮汕文化的拼搏进取,在梅岭古道的背景下汇聚交融。“珠玑” 一词,既暗喻珠玑巷这一岭南移民的重要集散地,又象征着不同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

历史上,珠玑巷作为中原移民南迁的中转站,见证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南宋时期,大量中原百姓经梅岭古道南迁,在岭南落地生根,形成独特的族群文化。诗歌中的 “栖息桑梓地”,描绘出不同族群在岭南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图景,展现出文化交融的和谐之美。这种对族群文化的书写,与费孝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的文化观不谋而合,体现了诗人对多元文化共生的深刻理解。

西、时空张力:诗歌结构中的哲学思考

《梅岭古道》在结构上呈现出独特的时空张力。诗歌开篇以自然意象 “梅花开” 起兴,营造出静谧悠远的氛围;随后转入对古道历史的追溯,时空瞬间回溯千年;再以 “一脚两省,紧要关口” 的现实描写,将读者拉回当下;最后以 “丝路通途,谂谂海洋” 的畅想,将视野拓展至广阔的海洋与未来。这种时空的跳跃与转换,打破了线性叙事的局限,构建出立体的诗歌空间。

“关口紧要唔紧要?” 这一设问句的运用,成为诗歌的哲学内核。表面上是对古道战略地位的追问,实则暗含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在全球化的今天,梅岭古道的军事意义或许己不复存在,但其承载的文化价值却愈发凸显。诗歌通过这一追问,引发读者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层思考,赋予作品超越时空的思想深度。

五、诗学价值:方言诗歌创作的创新意义

树科的《梅岭古道》在当代诗坛具有独特的创新价值。在语言层面,其对粤语方言的运用,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证明方言不仅可以入诗,更能为诗歌注入独特的文化韵味。在题材选择上,以梅岭古道这一地域文化符号为切入点,将历史、文化、族群等元素熔于一炉,展现出诗人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从诗学理论的角度看,这首诗呼应了海德格尔 “诗意地栖居” 的哲学命题。诗人通过对梅岭古道的书写,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让读者在历史与现实的穿梭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与诗意的栖居。同时,它也为方言诗歌创作提供了成功范例,证明诗歌创作应扎根于本土文化,从方言、民俗、历史中汲取营养,方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梅岭古道》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深厚的文化内涵、精妙的艺术构思,成为当代方言诗歌创作的佳作。它不仅是对梅岭古道的礼赞,更是对岭南文化的深情回望,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奏响了一曲跨越时空的文化交响。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激励更多诗人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出富有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


    (http://xsgu0.com/book/f0bhhj-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