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候,就那么个规矩: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据说,为了女儿将来的幸福,齐僖公的做法,就非常的决绝:决不允许己嫁的女儿归国。
宣姜就从未回过齐国。
一边是幸福的未来,另一边却是远去的亲情。
文姜不得不百感交集。
姜诸儿派人送来了一束鲜花,原来这哥哥更为心细。
百感交集者,并非文姜一人。
花束里藏着一首诗:桃树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复吁嗟(《东周列国志》)!
这首诗的首译意思是:桃花盛开,犹如红霞灿烂。花骨朵的时候,我没有采呢,如今将随风飘落,犹如流水浮萍,可惜啊,可叹!
文姜激动啊,于是回诗一首:桃树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讵无来春?叮咛兮复叮咛(《东周列国志》)!
首译的意思是:桃花盛开,娇艳光华。今次未摘,明年的春天不是照常盛开?别郁闷别伤怀,切记切记!
这对兄妹,可谓才华横溢。
不好意思,我质疑。这两首诗,会出自这对兄妹之手?
道理非常简单,古代的那个时侯,科学技术可不比今天如此的高度发达,没有网络,更没有网络论坛,也不会有博客出现,同时也没有发明电脑电话,更不会出现手机信息、QQ微信。这毕竟就是一对兄妹的对诗,如何到了史官的手里?而且一个延续就是N多个千年?
如同今天情窦初开的初中学生,憧憬缠绵的情爱对诗,何止千首万首,哪一首又流入史官之手?而且这史官还异想天开,居然就记录了下来。
如果,这是一桩政治事件,史官的记录纯属正常。
但就算是帝王家兄妹情感的一缕情思,也能够算作是政治事件吗?
因此,这两首诗的记载,的确令人怀疑与不解。
那个时侯,就算写一个字,都是用刀在竹简上刻,连我们伟大的孔圣人都惜字如金。想都想得到,记录一首诗,可会让刀刻至手痛——这史官还真就无聊到了手痒?
在后续事件都没有继续的可能之下,竟然有闲情逸致刻录一首兄妹风花雪月的对诗。
这史官有艺术天分?
还是,的确无聊而闲得手痒啊?
而且,还正好怀揣预测功能?
因为这史官显然预测到了,这对兄妹一定还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后续故事。不然,又何苦劳心费神、孜孜不倦地,刻录这两首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毫无关联的、一对兄妹的情窦初开的歪诗?
后来,有学者就发挥了想象,他们把这首兄妹的对诗,翻译成了爱情的畸恋诗,姜诸儿的诗句就变成了:我有一个好妹妹啊,犹如桃花盛开,灿烂如霞。可是没能与她恋爱啊,她却要远嫁他乡,如同飘落水中的花朵,逐流远行,可惜啊可叹!
文姜的回诗就干脆给予了春情澎湃的暗示:我有一个好哥哥啊,如同桃树的精灵,玉树临风。从前没有爱恋,难道未来还不可以吗?机会有啊勿忘我!
更有甚者,有学者干脆翻译为:时不我予,为婚趁早,来日之事难以预料,何不把握眼前?
于是,竟在文姜出嫁的前夜,兄妹俩便不顾一切地聚在一起“难舍难分”,几乎误了第二天的行程。
我中华民族的某些文人学者,想象力真的丰富。
什么样龌龊肮脏的事情,他们通通的都想得出来。
有资料显示,影响我中华妇女至今的贞操文化,早在西周之前就己经出现。春秋的那个时侯,尽管野合流行,但毕竟王公贵族娶亲,更是封国国君的正妻,为了检验宗族血统的纯正,由封国宫廷接生婆对新娘子的检查环节,早在西周之初就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严谨的工序。而且一首延续,永久存在,也永远不会被忽略。
如果这一对兄妹在文姜出嫁之前都己经“难舍难分”了,那个膜如何保持完好与无损?
难不成,远在齐国长大的文姜,居然能够贿赂鲁国宫廷的接生婆?
别告诉我,古代的时候,膜恢复术就己经发明而且非常成熟,并让文姜还在嫁与鲁国的途中,即成功将膜轻轻松松地恢复到了天衣无缝,犹如初生。
这个,可不是缝补撕烂的衣服。
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就算是缝补撕烂的衣服,也有一块无法遮拦的补丁嘛。
这段话的意思,我其实是在告诉大家,这对兄妹的畸恋,包括那两首情诗在内的所有细节,通通的都是后世无聊文人头脑中,龌龊甚至腐烂恶臭的想象,然后再沾沾自喜地杜撰出来。
还有,就是某些史官的不负责任的胡乱记录。
在我的眼里,这对兄妹的情感,其实就西个字:兄妹情深。
就是一段两小无猜的真性情。
我一首弄不明白,好好的一段情感,在我们的一些所谓的文人学者眼里,为什么就可以变得如此的肮脏和无耻?而且还流传延伸了N多个千年,如果没留神,多半还会继续流传下去。我都不知道,我是应该为我们古代的同志悲哀,还是应该为那些貌似的文人学者忏悔?
究竟是这对兄妹的行为无耻,还是某些文人学者心灵底处本身的肮脏?
据说,当文姜出嫁之时,姜诸儿真诚地请缨送行,但遭到了齐僖公的断然拒绝。
按照周公同志制定的那个周礼规定:如果方国世子迎亲,应该到女方方国的都城;如果方国国君迎亲,不好意思,不能迎出自己方国国境。所以,鲁桓公的迎亲,就只能到瓘邑。
因为瓘邑,刚好是齐鲁交界的鲁方边城。
同样的道理,两个地位相当的方国间的婚配联姻,如果出嫁的是国君姐妹,就派上卿送行;如果出嫁的是国君的女儿,就派下卿送行。
当然,如果小国国君的女儿高攀上了大国国君或世子,那还是得麻烦上卿送行;如果诸侯的女儿出嫁周王或者太子,那么所有的卿士都得欢欢送行。
在左老师的笔下,也如实记载了这一规矩:凡公女嫁于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左传·鲁桓公三年》)。
按照这样的规矩,文姜出嫁,应该下卿送行,而且,下卿要到婚礼结束后,方可回国。无论怎样,这都没有姜诸儿的什么事情。姜诸儿的要求送行,显然就不合周礼。
齐僖公的拒绝,理所当然。
不好意思,他老人家要亲自送行。
我的天啊,他才是在破坏周礼。
而且,堂而皇之。
到春秋的这个时候,周礼,不过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于是,左丘明就给出了评价:齐侯送姜氏于瓘,非礼也(《左传·鲁桓公三年》)。
看来,这齐僖公还真是宠爱文姜,公元前709年9月,他老人家竟然亲自把文姜送至瓘邑。
齐鲁的联姻,在秦晋交好之前,就拉开了序幕。
读史于此,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一段记载说明了什么?
是说明周礼被齐僖公破坏了?
如果周王室强悍如周公时代,一个小小的齐侯又破坏得了?郑庄公的手下可以一箭射穿周桓王的手臂,齐僖公送了送嫁人的小女儿,又算得了什么?
周礼,其实被实力加野心破坏。
那么,这一段的记载还说明了什么?
说明姜诸儿没有送成妹妹,心情的郁闷?
还是说明,齐僖公不顾周礼亲送女儿嫁人,预示着文姜的命运多舛?
文姜真的就命运多舛吗?
别急,我们拭目以待。
(http://xsgu0.com/book/cjfhhb-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