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有样学样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2章 有样学样

 

根据“五世亲尽,别为公族”的规矩,只要没有资格继位为国君的公子,往下第5代,从法律包括血缘上讲,就不再与国君是一家人了。

所以,公孙的儿子,也就不再是公孙孙了,他就应该有自己的姓了。一般来说,公孙的儿子,就会以祖父的名或字为姓。

于是,我们今天看见的吕、段、章、崔、丁……等等姓氏,追述其祖先,就多半与公子吕、公子段、公子章……等等,不无关联。

所以,在春秋的那个时候,我们只要看见名字叫公子或公孙什么的,就一定是封国国君的子孙。当然,这个公子翚,显然也是与鲁国的国君,有着首接的关联。

不是本届国君的儿子,也一定就是上一代国君的儿子之一。众所周知的是,鲁国的国君,通通都是周公旦的后代。

显然,公子翚也不会例外。

总的来说,这位公子翚,多少还是有那么一滴滴儿的军事能力。在春秋的这个纷繁杂乱的历史时段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N多的公子什么的带队出征。也不知道他们的军事能耐,是天生造就,还是后天培养?

无论是天生具有,还是后天培育,我们其实都可以明白,在周王室、包括各封国内部,应该有这样的学习内容和训练项目的培养。

不然,从来就没有上过战车的公子哥儿,又如何执戈进击,疆场驰骋?

根据相关资料,公子翚:一作公子挥。姬姓,名翚,字羽父。能知道的,就是出自鲁宗室。但从他在鲁国从政的状态、出场的顺序、以及与国君亲疏的迹象分析,他可能是鲁懿公的儿子。

还是那句话,本作品本为通俗历史文学作品,不做历史研究。所以,关于公子翚的传承,就此停笔,不再赘述。

其实,早在公元前719年,公子翚其实就挤进了史册。正是这一年的秋天,姬州吁忽悠宋国裹挟陈、蔡两国与卫国一道,攻打郑国东门无功而返之后。

不知为什么,又再次邀约攻伐郑国。

而这一次的攻伐郑国,宋国认为应进一步地加强诸侯联军的力量,自以为与鲁国睦邻友好,所以也希望拉鲁国参加。

关于此事,左老师在他的竹简上,如是记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左传·鲁隐公五年》)。

诸侯再次攻打郑国。宋殇公派人来我(鲁)国要求出兵。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公辞之(《左传·鲁隐公五年》)。

鲁隐公毫不犹豫地给予拒绝。诸侯打架,无论对错,也无论关系好,还是关系近,鲁国都不愿意趟这浑水。

但是,这事儿得到了鲁国统领军事的卿士公子翚的支持。所以,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左传·鲁隐公五年》)。

公子翚请求出兵与诸侯会合,鲁隐公不答应。但公子翚执意请求后,带兵去了。

这好像有些儿强迫的意思。无论怎样,要么鲁隐公松口,要么鲁隐公默许,总之,公子翚带着鲁国军队,与诸侯联军汇合了。

关键的问题是,他领兵出击,取得了重大胜利。

因为,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左传·鲁隐公五年》)。

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而且,还欢天喜地割取了郑国的谷子,然后满载而归。

总的来说,当鲁隐公进位摄政以来,基本上就把老祖宗周公旦当作了榜样,有样学样,一手抚养弟弟姬允,一手操持内政外交的朝政国策。

说不上呕心沥血,但也的的确确任劳任怨,苦心孤诣,而且还爱岗敬业。

人们常说,人在权力中心混得太久,无可争议地,就会爱上权力。

一不留神,鲁隐公就在鲁国的君位上操持也操劳了十来年,这样的无怨无悔的劳作,他就没有爱上鲁国这至高无上的权力吗?

鲁隐公为了说明自己不贪念权位,就时不时地、不停地高调宣称:不,俺只是为姬允辅政,到了那个他可以堪当重任的年龄,俺是要还政于弟弟的。

鲁国人民通通都相信鲁隐公的高风亮节。

因为他是周公旦的后代。

但是,恰好就有另一个周公旦的后代,打死也不相信鲁隐公的这一说辞,是他内心中真实的想法。因为,权力的诱惑,是没有人可以抵挡的。

在这个人内心的想法里,鲁隐公不过是在做秀,他当然在寻找恰如其分的适当的契机,最终名正言顺地登上那个万人景仰的君位。

这个人,刚好就掌握着这样的契机。

这个人,就是公子翚。

当公元前713年,公子翚就曾经代表鲁隐公出征,会同郑、齐两国,攻伐宋国,而且,还为鲁国轻松讨得郜、防两城之后。

在鲁国,他的功劳,就基本上可以用居功至伟来形容了。

除了功劳大之外,这其实还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公子翚多少也算得上鲁国军队的领军人物之一。总的说来,在鲁国的中央政府里,也算位高权重。

这样位高权重的人物,多少就与那个我们后世同志们称之为的“特务机构”,不无关联。因为,他正好就掌握着可以让鲁隐公名正言顺地去掉“摄政”,登上君位的契机。

这样的契机,多少都与“阴谋”有关。

特务机构就专门干那些与“阴谋”相关的事儿。

以他跟随鲁隐公多年的经验,他以为,他肯定就揣度出了鲁隐公那个无法言传的隐痛。己经掌握了鲁国最高权力的鲁隐公,他真的就愿意把权力,轻轻松松地交将出来?

也就是说,从公子翚的角度来看,他心中眼里,一首都根深蒂固地认为,鲁隐公的表态另有深意。这同样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

尽管,十多年来鲁隐公一首都口口声声将还政于公子允。

就如同独裁者口口声声将还政于民一样。

这也说明,权力交接的承诺,在历史上,往往都面临着复杂的考验。

毕竟,他们真的就甘愿还政?

圣人除外。

鲁隐公是圣人吗?

公子翚经过多年的观摩揣度,得出的结论,两个字:不是。

那么,得出了如此的结论,公子翚他想干什么?

难不成,他要为鲁隐公写总结,盖棺定论?

欲知后事,本人将在下一篇小文中,告诉大家。


    (http://xsgu0.com/book/cjfhhb-4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