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姜太公,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肯定就是另外的一种走向。但历史没有如果,因为的确有了姜太公。也就是说,周王朝的建立,姜太公的作用和贡献,不可或缺。
没有姜太公,就不会有周王朝的建立。
但是,周王朝的巩固与顺畅地延续,却与另一个人脱不了干系。如果没有这个人呕心沥血的励精图治,如果没有这个人披肝沥胆的发奋图强,周王朝很可能就会在最初的风雨飘摇中,无可奈何地夭折;周文化,对我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影响,也不会如此的长远与深刻。
这个人,就是:周公旦[1]。
周公旦在周文王的儿子中,排行第西。据说,他从小就博学多才,很得周文王的赏识。在周文王N多个励精图治的年月里,他和姬发(周武王),一首都是周文王的好帮手。
周文王去世后,他又是周武王的得力助手,在牧野开战之前,那篇蔚为壮观的著名的战斗檄文《牧誓》,就出自周公旦之手。
事实证明,这篇檄文,刚好就鼓足了革命士兵的昂扬斗志。
因为牧野之战,就是商王朝的掘墓之战。
在这一战中,商纣王自焚于鹿台。
司马迁先生如是记载: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史记·鲁周公世家》)。
之后,在那场著名的祭天大典上,周武王居中,周公旦居右,手持大钺;召公奭居左,手持小钺;周武王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纣王罪状,并正式宣布商朝灭亡,周朝取而代之。
周武王荣登天子之位。
其余诸子则负责仪仗和保卫。
从这一排序来看,当时周公旦在周朝的权势和威望,仅次于周武王。
当首阳山上的那对可爱的哥儿俩饿死之后,整个天下,随即沸沸扬扬。我们中国人,永远都有传送小道消息的毛病。一对倔强老头儿饿死了,放在任何时候,其实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加上小道消息的随意传递,基本上就彻底串了味,说什么的都有。
当然,再加上原商朝的反动势力的暗中挑唆,推波助澜,一时之间,还真是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恐怖讯息,犹如满天飘洒的雪花,漫天飞扬。这让刚刚登上天子大位的周武王,食不甘味、夜不安寝。
心慌啊。
“王”心慌了,当然就要找大臣商量。
于是,师父姜太公、左右二手周公旦、召公奭应召而来。听说这样的事情,姜太公首先发言,毕竟统军御敌的老革命,他老人家就没有把原商王朝的反动势力,给放在眼里。他就“曰”了: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何如(《尚书大传·大战》)?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听说过,爱屋及乌。如果相反,人不值一爱,那么村落里的篱笆和围墙,也通通地不必保留。
这句话隐含的潜台词,既是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连村边的墙、院门前的篱笆,也通通推倒。
一句话:来一个焦土,寸草不留。
我有点不解,这是姜太公说的吗?咋与之前他告诉西伯侯姬昌要“修德行善”的言辞,正好背道而驰呢?
请大家原谅,读史的时候,本作者也经常发现矛盾的地方。
我在《历史忒不靠谱儿·先秦》(中国画报出版社)中,就专门为大家讲过,姜太公告诉姬昌:想要西岐繁荣昌盛民富国强,唯一的办法,就是“修德行善”,任用贤人。
但到了这里,他老人家为什么又要将商人——注意,是商人,不是一堆两堆商朝的旧贵族,也不是一起两起奋起反抗的不服周王朝统治的原商民,而是原商地所有的人民,包括贵族、平民和奴隶,通通消灭。
啊,想想都后怕,这是一种怎样的杀戮啊?
这不就是法西斯吗?
我的天啊,原来希特勒学习过姜太公语录?
人都杀光光了,还修什么德,行何方善?
不好意思,在史料中记载下来的这段话,还真就是他姜老爷子说的。
还好,周武王没有采纳。
我们伟大的商人,真的要庆幸,周武王不是希特勒。
不然,我们今天的祖国大地,又何来繁荣昌盛的商业运转?
顺带告诉大家,我们今天称生意人为“商人”,就是因为3000多年前的这个“商人”而来——这是另一个话题,本书略。
见周武王没有采纳老太师的建议,召公奭也“曰”了:有罪者杀,无罪者活(《尚书·武成》)。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
不好意思,召公奭潜台词却是:就是把原商王朝的公务员通通给咔嚓了。
没有姜太公的主意血腥,而且,还多少把根给留住了。
己经仁至义尽了很多。
周武王沉吟了。这样一砍,还真把反革命势力给砍光了,而且还的确留住了根,至少大片荒芜的土地,有人可以耕种嘛。主意好是好,但是,一个传承了N多个百年的王朝,有几多公务员啊?
这一砍,要砍到何年何月啊?
还有,砍光了公务员,就没有种下仇恨吗?
我们这个国度,哪一家不是三姑六婆亲戚一串?砍一个脚趾头,就不会拉动脑神经的钻心的痛吗?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砍一个公务员,有多少三姑六婆……痛不欲生?
这岂不是留下了复仇的火种吗?
不可,这是干傻事,还不如通通砍光光,至少斩草除根,没有了仇恨嘛。
就算留一两根“桩桩”,也是独木难支,无法翻浪啊。如果周武王真这样干了,天下第一暴君的光环,就一定不会戴在秦始皇的头上。
他老人家己经抢先就戴上了。
而且,又真的砍得光吗?商人就真的那么听话,你来砍,他就赶紧把脖子伸出来?说不准,倒还弄得烽烟西起。赶尽杀绝的后果,其实就是更为强烈的抵抗。
这岂不是把国家干得更乱更烂吗?
左不行右不好,周武王傻眼:为之奈何?
咋办嘛?
如是情况之下,周武王又当如何决策呢?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1]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先驱。被尊为元圣。周文王第西子,周武王之弟。采邑在周,史称:周公。
灭三监、平反叛、大封诸侯。制礼乐,宗法制度的创建者。以礼治国,奠定了我中华民族第一个盛世“成康之治”的基础。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西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
(http://xsgu0.com/book/cjfhhb-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