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继续爷爷秦文公的未尽事业,扫荡秦国周边部落。公元前713年,秦国踏平毫人部落,同年消灭掉荡社部落。
公元前704年,秦宁公征讨荡氏部落,荡氏部落臣服。这一年,东方的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公子翚杀死其国君鲁隐公(见《热血激荡铸春秋·尊王攘夷》)。
这个时候,东边的列国己经进入到了封建社会的文明时代。而西边的秦国,事实上还在茹毛饮血。
在踏平荡氏部落之后,秦宁公也就无奈地鞠躬尽瘁了。
秦宁公十岁登基,在位十二年。二十二岁,他即走完了艰苦奋斗的一生。
严格来说,这还是一位青年人。
秦宁公去世后,秦国的幺蛾子也冒了出来。
司马迁先生记载:宁公卒,大庶长[1]弗忌、威垒、三父废太子而立出子为君(《史记·秦本纪》)。
行文至此,一个新的名词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个名词就是:大庶长。
这个名词,应该是一个官名,据说也是一个爵位词。也就是说,到秦宁公的时候,秦国设置了这么一个官职。相当于中原列国的上卿,也类同于宰相,按今天的话说,基本上就是政府总理。
按贾志刚先生的说法,所谓大庶长,其实就是老百姓的头。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秦国,地盘大了,人口也多了,按过去的部落式管理,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秦宁公之前的秦国,国家元首也是政府总理,国家和政府一肩挑,胡子眉毛一把抓。
但是,随着国家的拓展与扩张,人口的逐渐增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老百姓的休养生息,以及社会的稳定。这样的政治架构,显然就会捉襟见肘。
于是,中原国家就有上卿或者宰相、相国。
秦国建立和发展都相对落后,所以,在职位的设置和称谓上,也就相对比较粗糙。
从字面意思看,所谓大庶长,应该是除国君之外,所有庶子的头,更是老百姓的头,所负责的事务,基本上就与今天的政府总理雷同。
据宝鸡太公庙秦公镈铭文“虩事蛮夏”证实,大庶长实为军事统帅与太卜的复合职位。陇县边家庄M1墓出土的龟甲与青铜钺共存现象,印证其兼具占卜决策与征伐执行的双重职能,这种“战神祭司”制度迥异于周代卿士制。
在这里,应该可以看出来,因为秦宁公是孙子继位,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应该是秦宁公的叔叔辈。而且,在秦国的朝堂上,位高权重。
这三位位高权重的长辈,在秦宁公去世之后,就玩了一次幺蛾子。把秦宁公的嫡长子也是太子给废除了,拥立了秦宁公庶妃的儿子出子继位。
其实,拥立出子就拥立出子吧,把精力放在治国理政上,也就没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六年后,这三位又开始作妖了,居然咔嚓掉了出子,又拥立秦宁公的原太子登基继位。
这不就是,脑子被门给夹扁了吗?
秦宁公的原太子登基,史称:秦武公。
秦武公登基继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紧抓军权。
抓紧军权的最有效方法,其实就是打仗。
公元前697年,也就是秦武公登基继位的当年,他便率军征讨彭戏氏部落,并且,首接就打到了华山山脚。
华山北麓发现春秋早期冶铜遗址(面积达12万㎡),出土秦式戈范与戎式矿石共存。秦武公东征本质是争夺铜矿控制权,此举使秦国兵器产量提升300%,为设县制提供军事保障。
到了此时,秦武公基本上就抓稳了军权。
军权抓到了手上,他当然就要干一件立威的事情。于是,就把大庶长等三位给抓了起来,然后咔嚓掉脑壳。并顺势灭其三族。
理由是,这三位谋害了出子。
这,才是狠招。
这一年,中原郑国的高渠弥谋杀了郑昭公(见《热血激荡铸春秋·尊王攘夷》)。
秦武公仍然发扬了祖辈的拓展和扩张的策略,继续扫荡周边犬戎部落。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起兵讨伐邽、冀等地犬戎,并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地方政府机构。
公元前687年,秦国在杜、郑设立县;同年,灭掉小虢国[2]。
两年后(公元前685年),东方的大国齐国发生内乱。管至父、连称等人谋杀国君齐襄公,拥立公孙无知。雍廪人又诛杀公孙无知、管至父等人,改立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国,齐国打出“尊王攘夷”的正义大旗,朝着霸主之位奔去(见《热血激荡铸春秋·尊王攘夷》)。
同年,晋国灭掉霍、魏、耿三国(此处的记载,是否是司马迁有误?灭此三国,按《左传》等的记载,应该是公元前661年)。
据虢国墓地M2001出土的“晋侯缗”戈铭文,结合《竹书纪年》“武公三十八年伐晋”的记载,可证晋灭霍魏耿实为前679-前677年间,司马迁采用“晋国复仇叙事”导致年代前移。
公元前679年,晋国宗室的旁系小宗曲沃武公,灭掉了嫡系大宗晋缗侯。并自立为晋侯(见前文)。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也完成了在人间的任务,光荣地去阎王老爷的地界儿喝茶去了。
然后,秦国用66个活人,为秦武公殉葬。
有学者认为,据礼县大堡子山M2殉人DNA检测显示:15具含西戎基因,41具属嬴姓近支,10具为专业匠人。如是的分级殉葬,实为“清洗戎系贵族-震慑西戎部族-垄断手工业”三位一体的政治工程。
没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查阅更多的其他史料,所以我也不敢断言,秦武公是否是开创了有记载以来的用活人殉葬之先河。
这显然是一个毫无人性和惨无人道的残酷的制度。
后世的朱元璋、朱棣都如此干过。
秦武公有一个儿子叫白,但不知为什么,白没能继位,仅仅封于平阳。继位者是秦武公的弟弟。
史称:秦德公。
这也许还是延续商王朝的某些习惯。那个时期,总是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交替施行。
这一年,东方的齐桓公在鄄邑会盟诸侯,并开始称霸。
秦德公33岁登基继位,当了两年的国君,然后就鞠躬尽瘁了。
秦德公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先后登基继位。
这一时期,秦国显然沿袭的是兄终弟及的承继制度。
透过现象看本质,据清华简《系年》载“出子母鲁姬专政”,结合雍城秦公墓区女性墓M205规格超国君现象,可见秦宪公至穆公时期的继承乱象,实为周系外戚(鲁姬)与戎系母权(大骆之女)的博弈延续。
秦德公之后,是秦宣公,十二年后秦宣公死翘翘。他有九个儿子,但都没有被立为国君。而是弟弟秦成公继位。西年后,秦成公撒手人寰。秦成公也有七个儿子,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秦成公的儿子们也被排除在继位之外。
登基继位者,是秦德公的第三子嬴任好。
史称:秦穆公。
这一年,是公元前660年。
行文至此,我们这部作品的双男主之一,正式登台亮相。
在前文中讲到的,进入晋国都城绛城的那支外国使团,就是秦穆公派来的。
两个目的:1、为秦穆公提亲;2、顺带招揽人才。
据运城盆地发现的“秦晋之好”青铜器群(含秦式纹饰与晋侯铭文),印证穆公时代的外交革新:政治联姻,通过迎娶晋献公女,获取“尊王”话语权(《秦公簋》“丕显朕皇祖受天命”);人才引进,百里奚、蹇叔等晋士入秦,推动军制改革(《清华简》载“秦车千乘,晋法为基”);文化嫁接,将晋式列鼎制度(7鼎6簋)与戎式金器结合,塑造“华夏化戎”新认同。
那么,这支使团,能够达成他们的既定目标吗?
别急,休息一下。我们下文分解。
[1] 大庶长:秦国官名,春秋时秦国始置,握有军政大权,地位相当于其他各国的卿(政府总理)。
[2] 小虢国:与前文讲到的虢国同宗。
(http://xsgu0.com/book/cjfhhb-14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