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李徽绾把太古的内涵整理成视频,发布在某音上,结果不让发,首接审核不通过。其实内容也没说什么, 只是引申了一下“太古”的真正含义。
先从2020年一天晚上的梦开始,一个人形白光入梦,头发长长的男人的背影,问李徽绾,“还记得师父的名字吗?”
李徽绾没有答上来。
然后,人形白光说了两个字,“太古”就走了,其实还有别的梦境,人形白光带她去上面像查档案一样看了很多资料,但是具体内容没有让记住。
“太古”常被用来象征宇宙本源或生命修炼的终极境界。
宇宙论的“太古 “太古”指天地未分、混沌一体的原初状态,是“道”的化身。如《太上老君开天经》描述“洪元”时期:“未有天地,虚空未分,清浊未判,玄虚寂寥,名曰太古。” 这种状态被视为生命修炼的终极回归目标。内丹学认为,人体若能复归“太古”的先天状态(即“与道合真”),便可超越生死,成就金丹。
这一过程被称为“返本还源”,如《周易参同契》所言:“归根返元,复命之常。”
内丹修炼的“太古”,内丹家将“太古”比喻为人体先天的纯净状态(“先天一气”),即婴儿未受后天欲望污染的元精、元气、元神合一之境。修炼内丹的目的,正是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步骤,返归这一“太古”本源。
人体中的“太古”实践,内丹术是道教通过自身修炼实现长生、悟道的方术。
人身小宇宙,内丹学认为人体是宇宙的缩影,修炼即是在体内重现“太初—太古—万物化生”的过程。 如《黄庭经》所言:“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强调内外宇宙的对应。
人需通过功法(如周天运转、胎息)逆转后天消耗,重返先天“太古”状态(即“金丹”成就)。以人体为“鼎炉”,以呼吸意念为“火候”,在体内模拟太古的混沌演化,最终结丹。
如《参同契》以“乾坤为鼎器,坎离为药物”比喻阴阳交媾生金丹。
还有一些典籍中的词汇也是太古的意思,比如“太乙含真”指内丹中凝结的先天一气,源自太古之道的精华。
《道德经》中的 “玄牝之门”,内丹修炼中比喻天地根、阴阳源,与太古的混沌相通。是谓天地根”被内丹家解读为金丹生成的关窍,连接个体生命与太古本源。
《周易参同契》《黄庭经》等丹经常以“混沌”“鸿蒙”隐喻太古,指导修炼者通过调息、存神等方式内求。
在实际的修炼中,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内丹的“返璞归真”即回归“太古”的无极状态,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大概的方法,筑基阶段通过调息、守一,净化后天杂念,接近先天。 高级境界,如“炼虚合道”,首接契合太古的虚空本质。炼精化气,转化后天之精为先天元气,“太乙含真”。 炼气化神元气与元神相合,形成“圣胎”(金丹雏形)。 炼神还虚,打破形神界限,复归“太古”虚空(金丹大成)。
道教诗词常以“太古”象征内丹成就后的超然境界,例如:
张伯端《悟真篇》 “一颗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此“灵丹”即与太古合一的境界。
在内丹口诀中有一句,“杳杳冥冥开众妙,恍恍惚惚见太古。”
吕洞宾《窑头坯歌》:“杳杳冥冥生恍惚,恍恍惚惚结成团。” 描述金丹凝结时与太古混沌的感应。
白玉蟾的 “心入虚无行火候,内丹成象混元初。” 首接点明金丹成就即回归混元(太古)。
《金丹大要》:“金丹者,混沌之体,太古之象。”
(http://xsgu0.com/book/cfjfhh-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