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匈牙利的算计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4章 匈牙利的算计

 

1914 年 7 月 1 日深夜,匈牙利首相伊斯特万·蒂萨的书房里,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舞动。窗外,多瑙河的波光映在国会大厦的尖顶上,像是无数把悬而未落的剑,散发着寒光。

蒂萨的指尖轻轻敲击着一份文件——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草案。这份文件刚刚从维也纳送来,墨水尚未干透,维也纳的鹰徽在羊皮纸上显得格外锋利,仿佛要刺穿纸张。

蒂萨的目光落在文件的最后一行,西十八小时?他冷笑一声,这简首就是个笑话。塞尔维亚人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接受这样苛刻的条件?他的羽毛笔在“第五条”上画了个尖锐的弧线,那是关于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境内驻军的条款,康拉德这个疯子,真以为塞尔维亚人会跪着签字吗?

他的私人秘书米克洛什·科瓦奇站在一旁,低声提醒道:“首相大人,柏林己经表态支持我们,陛下似乎也……”蒂萨打断了他的话,“我知道陛下的想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盲目行动。这份通牒一旦发出,就意味着战争,而战争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

蒂萨的眉头紧锁,他知道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矛盾己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但他并不想轻易挑起战争。他想起了欧洲大陆上其他大国的态度,法国、英国、俄国,他们会如何看待这场冲突呢?

蒂萨缓缓地抬起手,打断了对方的话语,然后不紧不慢地从暗格中取出一封用火漆密封的信。那火漆的颜色如同鲜血一般鲜艳,上面印着罗马尼亚王室的纹章——一头衔着十字架的雄鹰,展翅欲飞,栩栩如生。

蒂萨凝视着那枚纹章,嘴角渐渐浮现出一丝冰冷的笑意。他知道,这封信将会引起卡罗尔一世陛下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其中关于特兰西瓦尼亚的部分。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奥匈帝国外交部的窗户,洒在大理石走廊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匈牙利代表团的成员们正沿着走廊前行,突然间,他们与罗马尼亚大使康斯坦丁·迪亚曼迪不期而遇。

就在两人即将擦肩而过的瞬间,蒂萨的礼帽像是被一阵微风吹落一般,“意外”地滑落到地上。迪亚曼迪见状,连忙弯腰替他拾起帽子。当他的手碰到帽子的一刹那,蒂萨的手指也“恰巧”伸过来,两人的手指在帽檐下短暂地相触了一下。

就在这一瞬间,一枚镶着喀尔巴阡山蓝宝石的袖扣,如同一条灵活的小鱼,悄无声息地滑进了罗马尼亚人的掌心。 三小时后,这枚袖扣静静地躺在布达佩斯一家古董店的工作台上,等待着被拆解。古董店的老板小心翼翼地拿起袖扣,仔细观察着它的外观和细节。

经过一番努力,袖扣终于被成功拆解开来。在袖扣的内部,隐藏着一个微小的胶片。老板将胶片放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胶片上的内容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他的眼前。

胶片上显示了三条重要信息:首先,奥匈军队的主力将向南调动,前往塞尔维亚边境;其次,特兰西瓦尼亚的驻军将被削减至仅仅两个轻步兵团;最后,匈牙利第7骑兵师将进行“例行换防”,调往克罗地亚。

当晚,一列没有任何标记的火车悄然驶出布达佩斯的火车站,车厢内坐着罗马尼亚总参谋部的三名军官。他们面色凝重,沉默不语,似乎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火车一路疾驰,穿过黑暗的夜幕,驶向布拉索夫的山间要塞。

7月3日正午时分,阳光照耀着佩斯城的“多瑙河磨坊”。这座磨坊是当地的一个重要地标,每天都有许多人前来购买粮食。然而,今天却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户——塞尔维亚粮食商人米洛万·佩特罗维奇。

佩特罗维奇走进磨坊,与仓库管理员进行了简短的交谈。他订购的200吨黑麦原本应该运往贝尔格莱德,但当仓库管理员打开仓库检查货物时,却发现了一些异常情况。

- 货单上的印章边缘多了一圈几乎不可见的针孔

- 麻袋编号出现了非常规的素数序列

- 预付金中的两张钞票是连号的1896年版匈牙利克朗

这些异常情况很快就被汇报给了匈牙利海关总长佐尔坦·巴托里,而他恰好是蒂萨的远房表亲。

“放行吧。”巴托里漫不经心地在文件上签下了自己那潦草的名字,仿佛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就在他即将放下笔的瞬间,他突然又补充了一句:“不过,要在第17号车厢加装……特殊货品。”

这句话说得轻描淡写,但其中的含义却让人不寒而栗。究竟是什么样的特殊货品需要如此特别的安排呢?

次日凌晨,当塞尔维亚的工人们开始卸货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普通的任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们在面粉袋里发现了二十支崭新的曼利夏M1895步枪,枪托上刻着匈牙利语:"自由与面包"。

7月4日傍晚,萨格勒布总督府的晚宴上,蒂萨举杯向克罗地亚代表安东·科瓦切维奇致意。水晶杯相撞的瞬间,他的皮鞋尖轻轻碰了碰对方的脚踝——这是匈牙利贵族沿用百年的密语:"隔墙有耳"。 在花园回廊的阴影里,科瓦切维奇接过一张浸过白兰地的滤纸。风干后显现的文字让他瞳孔骤缩: 维也纳方面计划在克罗地亚实施戒严,其给出的理由竟然是“防范塞尔维亚间谍”。这个借口实在是有些牵强,让人不禁对维也纳的真实意图产生怀疑。

蒂萨的声音轻得仿佛夜风一般,他似乎并不想让太多人听到他说的话。然而,他所说的内容却如同一道惊雷,让人震惊不己。

蒂萨告诉对方,要将他所说的话转达给那些“森林朋友们”。这里的“森林朋友们”指的是克罗地亚的民族主义者。这些人既反对奥地利,也反对塞尔维亚,但在当前的局势下,他们却可以成为匈牙利制衡维也纳的重要筹码。

蒂萨的意思很明显,他希望这些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能够有所行动,给维也纳制造一些麻烦。而“准备过冬的柴火”则是一种隐晦的说法,暗示着他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可能到来的困难和挑战

7月5日,阳光透过美泉宫的窗户,洒在蓝厅的地板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端坐在轮椅上,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透露出一种威严和凝重。蒂萨站在皇帝面前,微微躬身,等待着皇帝的接见。

侍从们小心翼翼地端上了一盘精美的萨赫蛋糕,浓郁的巧克力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然而,老皇帝却突然挥了挥手,示意侍从们退下。房间里顿时变得异常安静,只剩下皇帝和蒂萨两人。

“伊斯特万,”皇帝用低沉而严肃的匈牙利语说道,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蒂萨,“你向罗马尼亚人透露了什么?”

蒂萨的银叉在奶油层上轻轻地划过,留下了一个精确的十字。他抬起头,迎上皇帝的目光,缓缓地回答道:“只是些陈年旧事罢了,陛下。比如1883年三国同盟条约里,关于特兰西瓦尼亚的‘误解’。”

皇帝的手指在轮椅的扶手上不自觉地收紧,他的眉头微微皱起。当年德奥俄三皇协定中,确实有过这样一个模糊的承诺——如果奥匈帝国解体,罗马尼亚将有权获得特兰西瓦尼亚地区。

“你这是在玩火,伊斯特万。”皇帝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满和警告。

蒂萨却不慌不忙地抿了一口红茶,然后放下杯子,微笑着说:“不,陛下,我是在为匈牙利准备防火毯。”

7 月 6 日凌晨,维也纳的印刷机发出阵阵轰鸣声,仿佛在与时间赛跑,赶制着那份至关重要的最后通牒。与此同时,蒂萨的私人秘书科瓦奇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份副本塞进《圣经》的封底。

这本看似普通的《圣经》,实则是一件精心伪装的“古籍”。它将通过耶稣会士的秘密渠道,穿越重重阻碍,最终抵达梵蒂冈档案馆,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然而,仔细观察这份文件的边缘,却能发现几个几乎难以察觉的指甲印。这些痕迹虽然微小,但却蕴含着深意:

首先,在第 3 条“取缔反奥组织”旁边,有一个半月形的凹痕,仿佛是有人在阅读时不自觉地用指甲按压所致。

接着,在第 5 条“奥匈参与调查”的词句下方,有一道细微的刮擦痕迹,似乎是有人想要强调这一点。

最后,在签名处,还沾染着一些雪茄灰,而这些烟灰来自蒂萨最钟爱的古巴品牌。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痕迹,在二十年后,被匈牙利的历史学家们发现并证实,它们并非偶然留下,而是蒂萨故意为之的免责证据。这些证据犹如拼图的碎片,逐渐拼凑出了那个时代的真相,揭示了背后隐藏的复杂政治博弈和权谋手段。


    (http://xsgu0.com/book/ccfgga-10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