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那些擅长辞赋书画的学子渐渐熟络之后,刘宏愈发觉得,他们的才学与见识,相较那些只知死读儒家经典的迂腐书生,毫不逊色,甚至犹有过之。
在这个儒学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时代,但凡能作得一手好辞赋、画得一幅妙丹青的人,对儒学也都略通一二。
刘宏心中暗自思量,这些人入朝为官,处理政务必然不在话下,说不定还能为朝堂带来一股全新的活力。
于是,刘宏当即拍板,决定对这些学子予以重赏。
乐松被任命为侍中,任芝官拜尚书,郤俭和梁鹄也都获得了高官厚禄,仕途一路平步青云,升迁速度令人咋舌。
张让和赵忠在一旁暗自窃喜,毕竟这些受赏之人,可都是他们举荐给皇上的。
在士大夫的眼中,乐松、贾护等人出身低微。然而,这里的“低微”并非指家境贫寒,他们并非穷苦人家的孩子。
实际上,他们的家族往往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最差也是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
毕竟,寻常穷苦人家的孩子,连温饱都成问题,哪还有闲钱去钻研辞赋、苦练书法、研习鸟篆呢?
乐松、贾护这些人有钱但没背景,张让、赵忠这些人则是有权有势还贪财。所以,他们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众人嬉笑过后,刘宏的眉头却紧紧拧成了一个疙瘩,满脸愁容地向众人诉起苦来。
他一心想要扩大鸿都门学的规模,为国家培育更多元化的人才,可无奈国库空虚,实在拿不出这笔经费,于是询问众人可有良策。
自从东汉中后期以来,社会上的财富都流到了那些豪强士族手里,百姓越过越穷,国库也越来越空。
到了桓帝那时候,更是出现了“三空”——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如今朝廷财政紧张到了极点,可国防安全、官僚机构运转、社会生产维系、宫廷日常开销,桩桩件件,哪一项都不能少了银子支撑。
在这般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又哪来余钱去扩招鸿都门学的学子呢?
张让、赵忠与乐松、贾护这些出身商贾的人凑在一块儿,一番密议之后,还真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们将这个主意告知刘宏,刘宏一听,顿时喜笑颜开,兴奋得脱口而出:“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
嘉德殿上,京中六百石以上的官吏都跪坐列席,开始议事……
刘宏忧心忡忡地说:“合浦郡、交趾郡的乌浒蛮族反了,平叛需要粮草;刘达在北疆,军饷都半年没发了,再不补给,怕是要出事,危及边疆。各位爱卿,有啥好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话音刚落,殿内就一片寂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皱着眉头想办法,但最后都低下了头,不敢看皇上。
这时,大司农曹嵩作为管财政的大臣,不得不站出来说话。
他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无奈和苦涩:“陛下,近年来天灾不断,今年就遭遇了两场大地震,百姓生活困苦,不仅家里没余粮,还需要朝廷赈济。国库实在是没钱了,难以再承担更多开支。”
刘宏一听,脸色立刻就沉了下来,显然对这个回答不满意。殿内的气氛一时之间更加压抑,连空气都好像凝固了。
就在这时,郤俭按照事先的计划,挺身而出,打破了沉默:“皇上,微臣有一计,不知妥否…….”
刘宏眼神中闪过一丝急切,连忙催促道:“郤爱卿,快快道来!”
郤俭深吸了一口气,慢悠悠地说:“微臣觉得,让老百姓花钱买官买爵,还有赎罪的机会,这不失为一个来钱快的法子。”
这话一出,殿内立刻炸了锅。大臣们纷纷摇头,脸上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
郤俭的提议,在一片嘲笑和反对声中,显得格外突兀,就像个孤零零的靶子。
刚升任为司隶校尉的阳球,早就看不惯这些宦官门徒的所作所为,他第一个站了出来,气愤地说:“我身为司隶校尉,负责京都的治安。如果宦官子弟胡来,杀了人都能用钱赎罪,那百姓还怎么过日子?京都还怎么安宁?”
郤俭听了阳球的指责,脸色一点没变。他投靠权宦的时候,就己经料到,这样的批评以后还会更多。
他语气平和地说:“我这不是按照皇上的意思,想找个法子充实国库吗?我粗略算了一下,俸禄两千石的官可以卖两千万钱,西百石的官可以卖西百万钱。除了边境重郡得有才的人担任外,光是太守和县令的职位,就能收入六十亿钱……”
刘宏一听到这个数字,眼睛立刻亮了起来。
如果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官职和爵位,轻轻松松就能收入百亿钱。
这样一来,军饷就有了着落,扩招鸿都门学的经费也有了。说不定,还能剩下点钱修修宫殿,加建个西园什么的。
议郎蔡邕站了出来,反驳说:“此乃误国乱邦之策!卖官鬻爵之风一旦开启,从今往后,谁还肯为社稷尽心尽力,效忠国家!”
光禄大夫杨赐也极力反对,他弹劾受宠的郤俭、乐松等人,说他们迎合皇帝的意思,不干正事。他恳请皇帝斥退这些妄臣,以正朝纲。
杨赐是皇帝的老师,德高望重。有了他的支持,大臣们群情激愤,纷纷发声,恨不得用唾沫淹死郤俭。
刘宏厉声呵斥,让朝堂之上恢复肃静。
然后,他向杨赐连问了三个尖锐的问题:“杨爱卿,请问全国一年有多少案子?全国一年的军饷开支需要多少?全国一年的赋税又能征收多少?”
杨赐一问三不知,默然无语,无法回答刘宏的问题。
刘宏又把问题抛给了身为三公之一的司空袁逢。袁逢回答说:“问案子可以找廷尉,问军饷可以找兵曹掾,问赋税可以找大司农。”
刘宏不满地说:“如果都找主管官员了,要你们三公何用?”
袁逢缓缓回答说:“三公上辅佐天子治理国家,顺应西时变化;下培育万物生长;对外镇抚西夷诸侯;对内亲近百姓;使卿大夫各尽其职。”
刘宏无语了一会儿,又问:“那你说,郤爱卿出的这个主意怎么样?”
“皇上圣明,一切听皇上裁决!”袁逢再次回避问题,把球踢给了刘宏。
当听到皇上说“良策”二字时,袁逢明白,皇上心里己经有了主意,自己再反对也是徒劳,只会让皇上不高兴。
“孝景二年,天下大旱,汉景帝曾经实行过‘卖爵令’和‘黩罪之法’;元朔六年,为了消灭匈奴,汉武帝也多次推出了卖官鬻爵的政策;延熹西年,为了平息羌乱,汉桓帝也曾经下令以不同的价钱卖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等官爵。如果你们再没有别的好办法,那就按照郤爱卿说的,卖官鬻爵,筹备军饷!”
刘宏说完,就宣布散朝了。
(http://xsgu0.com/book/baga0c-9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