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勇成癖,弯弓射北胡。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官是先锋得,材缘挑战须。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春风拂面,阳光不燥,正是屯田练兵好时节。
曹魏时期,屯田制度被打造为一套涵盖军事、经济和社会的完整体系,可其源头,却要追溯到西汉。
汉文帝在晁错的建言下,便开启了以罪犯、奴婢和招募农民戍边屯田的先河。
到了汉武帝时,赵充国提出在边防“屯田”,戍卫与垦耕兼顾,从敦煌西至盐泽,一座座亭燧矗立,轮台和渠犁也有数百田卒辛勤劳作。
发展至东汉,以军队戍边屯田已然是一套成熟的制度。
该制度既能解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物资自给问题,又能让兵力在守防时不白白浪费人力,可谓一举两得。
此时的云中郡,因连年战乱,时常遭受鲜卑侵扰,大片土地荒芜,无人开垦种植。
百姓不仅要承受严重的赋税徭役,还饱受天灾人祸之苦,流民甚多。
也正因如此,云中郡边境成了推行屯田之策的绝佳之地。
刘达因董卓的举荐,很快被任命为一曲军侯。
军侯这一官职相当于县尉,官秩比六百石,佩戴黑绶铜印。
他将朝廷赏赐的五百匹缣全部换成了钱财和粮食,亲自一家一户地送到那些在战乱中牺牲战士的家属手中。
这一仁义之举,瞬间赢得了民心,也为刘达后续推行屯田、招兵入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久前,汉军与鲜卑刚经历一场大战。战后,董卓只命士兵收集了辎重及活着的战马。
刘达带着成廉、魏越以及一些乡民,进一步打扫战场。他们把死去的战马分割成块,精心做成肉干封装起来。
随后,刘达又将朝廷赏赐的一万钱全部换成了粮食。
紧接着,刘达打出了极具吸引力的口号:“有田种,有粮分,有肉吃” 的响亮口号。
他向百姓们承诺,只要来开荒种田,每天都能有食物分发,到了秋收之时,所收获的粮食军民五五分成。
这的口号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百姓们云集响应,瞬间便有五千余人前来投奔。
可刘达如今只是曲军侯,按规制只能统率五百人。
于是他十里挑一,从中挑选出五百名精壮青年作为常规士兵,其余的人则作为后备军,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参与屯田。
常规士兵以练兵为主,耕田为辅,后备军以耕田为主,练兵为辅。
屯田本是边境的一项国策,对于刘达在云中郡推行屯田之举,云中县令、太守并不反对,刺史董卓又大力支持,所以屯田得以顺利开展。
董卓对刘达的支持可谓不遗余力,他用自已的积蓄换做军饷和装备,优先发放给了刘达所部。
这般厚爱,让刘达顺势而上,又从董卓那里要来了一百匹俘获的鲜卑战马。
刘达本就对董卓的知遇之恩心存感激,经此种种,以往心中对董卓的那点偏见也几乎消散得无影无踪。
得益于项羽附身,刘达习得了卓越的军事练兵之法以及高超的武艺技能。
在刘达看来,练兵有着两大关键意义。
一是让士兵强身健体,习武防身,从而变得骁勇善战,练就过硬的单兵作战能力;
二是操练队列,让士兵们进退有据,严明纪律,进而练就强大的总体作战能力。
为了将麾下士兵打造成一支精锐之师,刘达精心制定了一套严格规律的练兵作息时间。
辰时,士兵们迎着晨曦习武,锤炼自身武艺。
巳时,他们便奔赴田间,参与屯田劳作。
午时,大家稍作休息,进食养力。
未时,整齐地排列在演武场上操练队列。
申时,组队外出打猎,锻炼实战应变能力。
酉时,则是大家聚在一起联欢,增进彼此情谊。
刘达拿出自已的俸禄,购买了一百斤上好的玄铁,命工匠打造了一把专属自已的趁手兵器——霸王枪。
此枪长一丈三尺七寸,重达九九八十一斤,枪刃之上刻有栩栩如生的龙形雕饰,通身皆用玄铁铸就。
在项羽魂魄的悉心教导之下,刘达日夜苦练,很快熟练地掌握了霸王枪法。
这日,刘达在演武场上一展霸王枪法。
只见他身形矫健,枪影翻飞,枪随身动,身随枪转,一招一式都蕴含着万钧之力。一套枪法舞毕,台下的士兵们爆发出阵阵喝彩。
刘达收枪而立,面色沉稳,随即命令士兵以伍为单位开展练习。
演武场上,士兵们身着沉重的铁甲,手持锋利的长枪,整齐划一地列队。
铁甲在阳光下闪耀着冷光,长枪如林。
他们身上流淌的汗水,顺着脸颊、手臂不断滑落,在地上汇聚成一滩滩水渍,可那眼神中却透着无比的坚定。
刘达在这片宽广的演武场上不停来回巡视,目光如炬,不时发出清晰而有力的指令。
随着他的指令,士兵们迅速做出反应,从整齐的队列步伐,到复杂多变的阵法变化,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进行着各种高强度的军事演练。
日头渐高,酷热难耐,士兵们早已汗流浃背,疲惫不堪。
但只要没有听到刘达下达休息的命令,就没有一个人有丝毫懈怠。
他们都十分清楚刘达治军的严格,也明白这份严格背后的意义。
刘达目光扫过每一位士兵,大声吼道:“你们想让家人们开垦的农田让鲜卑人践踏吗?”
“不想!”士兵们齐声回应,声音整齐而洪亮。
“你们想让妻儿们被鲜卑人或俘虏或杀掉吗?”
“不想!”
“你们想在战场上流血吗?”
“不想!”
“平时多流汗,是为了战时少流血!你们明白吗?”
“明白!”
“大声点!”
“明白!明白!明白!”
热血男儿们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在练兵场上激荡起层层回音,那是他们对胜利的渴望,对守护家园的坚定信念。
到了申时狩猎环节,是士兵们最爱的环节,狩猎嘛,男人们的天性!
自先秦起,就有用狩猎练兵的传统。《诗经》中“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描述的就是这种场景。
为了让士兵们有狩猎练兵的气氛,刘达将这首诗经兔置翻译成了白话文,供士兵们传唱。
“精心密布捕兽网,敲打木桩叮当响。武士威猛雄赳赳,安邦护国作栋梁……”
草原广袤,天空湛蓝,阳光洒下,每寸土地都泛着金光,空气中满是草香与马汗味,远处风声、猎物低鸣声传来,一场实战演练正一场实战演练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战士们追猎物时疾如闪电,观察时缓如游丝,脸上满是激动与期待,尽情享受着草原的辽阔、风的速度和狩猎的刺激。
为让狩猎起到练兵效果,刘达定下严格规矩,行军出猎都不许喧哗。
他告诫士兵:“行军喧哗出声,敌必知觉;出猎喧哗出声,山谷应,兽必逸。”
刘达让有经验、善打猎的士兵当向导找猎物,将众人五人编为一队,行动一致。
围猎时,持长矛、长柄大刀且身披厚甲的士兵在前搏杀,轻甲士兵在后射箭支援,还安排精锐骑兵在外,战事胶着时就包抄支援,以此预演行军打仗。
在这有效的安排下,他们打到不少猎物,有野兔、狍子、黄羊,也有黑熊、野猪、野狼。
(http://xsgu0.com/book/baga0c-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