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都城洛阳,嘉德殿内金碧辉煌。
天子刘宏,坐于龙椅之上,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
云中和雁门大捷,共斩获鲜卑人两万余人,实乃自檀石槐崛起以来,汉家王朝二十余载间,难得一见的辉煌胜利!
自他即位以来,西有羌乱频频,北有鲜卑年年侵扰,让他倍感头痛,威严扫地。
他时常在夜深人静时,默默回望前朝桓帝的的丰功伟绩,心中既有羡慕也有不甘。
桓帝时期,平定四方,北击羌乱,南平蛮夷,东破扶余,西稳西域,何等威风!而自已,却似乎一直未能有所建树,心中不免有些郁郁寡欢。
今日之胜,让他看到了转机,看到了新的可能。
刘宏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蹇硕身上,这位心腹近日传来的密奏,让他对刘达有了更深的了解。
刘达不仅武艺超群,更兼文采飞扬,所作《夜袭敌营》诗振奋人心,所作《赠赵苞诗》更是感人肺腑。
刘宏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了一位文武双全、才华横溢的年轻将领,正如同璀璨的将星,在大汉的天空中冉冉升起。
这时,中常侍赵忠黯然神伤地禀报,称赵苞上书辞官,欲归乡葬母。
刘宏闻听此言,不禁一愣,随后身旁的赵忠声泪俱下地叙述了鲜卑如何劫持赵苞的家眷南下,赵苞如何舍弃母亲,全忠守义。
朝堂上的君臣们听罢,无不动容,黯然落泪。
刘宏眼含热泪,动容地说道:“如果为官之人皆如赵苞之忠义,何愁鲜卑不灭、边境不安乎!”
接着,他朗声咏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刘达所作《赠赵苞诗》,望诸君共勉之!”
群臣闻言,大受震撼。
虽然昔日刘达目中无文人,但今日观其才情之卓越、壮志之豪迈,文韬武略之大才,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心悦诚服。
刘宏随即命令吕强持符节前往赵苞家乡吊丧慰问,并封赵苞为鄃侯。
原本刘宏打算派赵忠前去慰问,但考虑到赵忠与赵苞兄弟关系不佳,故改派吕强。
吕强虽为中常侍,但在名门世族中素有名声,故让其担此重任。
接着,袁槐启奏道:“董卓、张歧、刘达联名举荐了五名别部司马,但有两名比较特别,不知是否妥当?”
刘宏微微皱眉,有些困惑地问道:“有何不妥?”
像别部司马这样的低阶职务,通常是由各郡、各校尉部自行选定,再上报朝廷走个过场,很少真正拿到朝堂上公开讨论。
袁槐面露为难之色,解释道:“其中一位是赵云,年仅十三岁;另一位则是扈飞燕,乃女子之身。”
众臣听闻此事,顿时一片哗然。
刘宏却兴奋地说道:“有趣!真是有趣!准奏!”
杨赐走出队列,“啪”的一声,磕头在地,激动地进言道:“此等荒唐之举,万万不可啊,皇上!”
作为刘宏的老师,这样的谏言,“荒唐”二字,也就杨赐敢于直面硬怼了。
刘宏转头向袁槐询问:“袁爱卿,此二人可有战功?”
袁槐回答:“此次雁门大破鲜卑之战,二人皆随刘达出征,斩敌无数。”
刘宏又向杨赐求证:“朕听闻坊间有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杨爱卿,可有此事?”
杨赐面露难色,沉默不语,默认了此传闻。
于是,刘宏继续阐述自已的观点:“我朝的察举制度虽有年龄限制,也并无女子为将为官的先例,但制度亦规定,若有茂才异行,可破格察举。
朕认为,赵云和扈飞燕二人立有战功,便是最大的茂才。我们何不打破常规,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后世未尝不是一段佳话!故此,朕决定任命赵云和扈飞燕为别部司马一职!此事无需再议!”
接着,太尉段颎继续上奏道:“护乌桓校尉夏育上书言道:鲜卑侵犯边界,自春季以来,已经发动了三十多次进攻。请求征调幽州各郡的郡兵出塞进行反击,只需经过一个冬季、两个春季,一定能够将他们完全擒获歼灭。”
段颎虽曾战功赫赫,身为太尉,却因依附宦官而上位,遭朝堂清流排斥。
如今,他久未得战功,深感威望如刀锋久未磨砺,日渐钝化。
于是,他暗示自已的嫡系下属夏育,趁边境士气正旺,再启战事,以建功立业。
闻听此言,刘宽神色凝重,急忙上前几步,双手拱起,深深一拜,急切道:“征讨外族,虽为久远之计,但时机有异,形势有可有无,谋略有得有失,成败难料。虽我朝刚大破鲜卑,但不宜再轻启战事。”
蔡邕亦上前一步,拱手劝道:“汉武帝神明威武,将帅勇猛,财物军赋充实,开拓疆土辽阔,然历经数十载,官民皆陷贫困,仍深悔昔日之举。今朝财力人力皆不足,国力又处劣势。自匈奴远遁后,鲜卑日益强盛,据匈奴故土,号称十万精兵,士卒勇健,智谋无穷。加之边关要塞不严,法网疏漏,精良金属、优良铁器外流敌手。汉族逃犯为其智囊,兵器锐利,战马迅疾,已超匈奴。因此,臣亦认为,不宜出塞征伐。”
陈耽紧随其后,点头表示附议,声音沉稳有力:“段太尉作为一代名将,善战习兵,但对西羌之战仍历十余年。今夏育之才谋未必超段太尉,鲜卑势力却不弱于昔日。
如今提出两年灭敌之计,自谓能成功。然兵连祸结,难以中途止息,必将继续征兵转运粮秣,致内地虚耗殆尽。因此,臣亦以为出塞征伐不可为。”
桥玄也上前一步,声音洪亮地附议道:“边疆的祸患,犹如疥癣之疾,虽烦扰但尚属微末;而内地之困顿,则如胸背之恶疮,深藏隐患,实乃国家之大患。
如今,郡县盗贼猖獗,无法禁绝,又岂能令外族俯首称臣?
只要国家内地无紧迫之忧患,即可高枕无忧,何需与那些如昆虫蚂蚁般的野蛮人计较长短?”
杨赐见众人纷纷表态,亦毅然上前进言,言辞恳切道:“昔日淮南王刘安曾劝阻讨伐闽越王国,他指出,若闽越王国奋死抵抗,即使牺牲众多士卒,砍下其国王的人头,仍难掩大汉王朝之羞耻。臣恳请皇上三思而后行。”
朝堂之上,群臣纷纷进谏劝阻,刘宏见状,抬手轻轻一挥,就此驳回了夏育上书出击鲜卑的请求。
刘宏,身为九五之尊,虽时常被世人诟病为沉溺声色、不遵王道,却绝非愚钝无知之主。
在面对朝堂之上群臣的纷纷劝阻时,他也能够穿透表象,洞悉复杂多变的时局,清晰地认识到当前汉军并不适宜远征塞外,讨伐鲜卑。
他心里明镜似的,夏育此次请战,口口声声宣称“必胜”,这并非源于对双方实力的透彻了解,更多是受近期其他武将连番胜利的消息刺激,加之段颎在一旁或直白或隐晦的怂恿,才让夏育有了这般冲动的想法。
(http://xsgu0.com/book/baga0c-4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