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画地为牢(1)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31章 画地为牢(1)

 

夕阳半挂,夏风袭来,带着一丝丝凉意,却吹不散波才心中的焦躁与不安。他望着眼前一片狼藉的前营,心情就如同这战后的场景一般,凌乱不堪。

想当初,他率领颍川郡的太平道信徒揭竿而起,势如破竹,席卷全郡,无人可挡。

大贤良师张角倡导的黄巾起义,如同熊熊烈火,迅速蔓延至整个中原大地,八州响应,天下似乎即将迎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颍川郡的大方渠帅,波才在短短月余之间,便汇聚了十余万信徒,他信心满满,以为凭借这股力量,能够轻松攻入洛阳城,迎大贤良师入京,奉为国师,改立天子,而他自己也将凭借赫赫战功,被封为大将军,甚至那高高在上的何皇后,也将成为他的囊中之物。

然而,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将他从美梦中浇醒。

如今,他困步于长社城前,虽然手握绝对的优势兵力,但面对坚城固守的敌人,他忽然变得不自信起来。

攻城战,他实在不擅长。

他本想通过围困长社城,让守军因粮食耗尽,使他们献城投降;或者等着那昏聩天子,发出愚蠢命令,迫使刘达出城决战,再以绝对的兵力优势一举消灭对方。

可是,这两种策略都需要时间,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如果对方每次都派出一百白袍精锐,每天踹营十来回,恐怕等不到决战的时刻,他的大军就会因为损失过重、军心涣散而自行崩溃。

波才开始反思,自己为何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

如果说攻城战中,对方凭借着坚城和五花八门的守城器械,让己方束手无策,还情有可原。

但对方主动出击时,自己拥有绝对优势兵力却仍无法有效应对,这实在说不过去。

波才痛苦地认识到,对方嘲讽他们是乌合之众,确实是实情。

虽然这些太平道信徒热情高涨,但是缺乏系统训练,他们军事素养极差,想要在短时间内提升他们的军事素养,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就这么撤退,他又怎能甘心?

他满面愁容,苦思冥想,试图找到破解困境的方法。

突然,他灵光一闪,想到了朱儁被困径山的情况。朱儁以不到万人的兵力,却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让他率领的十余万黄巾军,一时难以攻克。

对!就是防御工事!如果他也建栅栏、挖壕沟、设拒马,那么对方还能轻易突袭吗?还能来去自如吗?

想到这里,波才的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虽然夕阳己落,他还是立刻下令,着手修建防御工事。

黄巾军虽然军事素养不高,但胜在人数众多,波才调动了大批人力物力,迅速忙碌起来。

栅栏一根根竖起,壕沟一条条挖开,拒马一排排设置。很快,一座坚固的防御工事在长社城外拔地而起,将黄巾军保护得严严实实。

夜色如墨,火把如龙,照亮了长社城外波才亲自带队打造的坚固防线。波才站在防线前,会心一笑,在他看来,有了这道防线,对方就不能再次来去自如的突袭。

刘达站在长社城墙上,望着波才画地为牢,亦是会心一笑。

刘达将张三、王五、胡八三人唤来。这三人,是他在云中郡时发掘的“摸金人才”,擅长挖掘地道。

刘达给他们下达了挖地道的指令,并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出口要挖在敌军营地东南方向,因为,此地夏季常刮东南风;二是出口要在黄巾军的盲区,不易被发现,以确保突袭放火的成功。

为了提高挖掘效率,刘达又唤来了机械天才马钧。刘达根据对《武经总要》的记忆,提出了一种能够高效挖掘地道的工具构思——头车。

这种头车类似于现代的“盾构机”,只不过是需要人工操作。整个车辆由屏风牌、头车、绪棚组成。

中段的头车,车身长九尺,宽七尺,前高七尺,后高八尺。

挖掘作业开始以后,随着开挖的进度,头车也会不断前进,车尾的绪棚也会随之加长。

挖出来的泥土可以通过车尾所附的绞车带出,同时,头车还可以一边推进地道,一边立柱架梁,防止塌方。

刘达对张三、王五、胡八三人委以重任,任命他们为“摸金屯长”,各带领一百士卒,分别从城南、城东、城西三个方向同时挖掘地道。

这三人得到军职后,干劲十足,带领着手下的士卒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刘达深知,早一日完成地道挖掘工作,就能早一日覆灭波才的黄巾军,就能早一日让更多的百姓免遭战火涂炭。

因此,他不仅调动了军队的力量,还发动了长社城中的百姓参与挖掘工作。

刘达从军队中调拨出粮食和钱财,发放给城中百姓,让他们有偿劳作。

百姓们积极响应,纷纷加入到挖掘地道的行列中来。一时之间,整个长社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次日巳时,阳光烈烈。刘达站在城墙上,发现了意外之喜,一批又一批的黄巾军正络绎不绝地来到长社城下的营地。

这些黄巾军的到来,无疑是波才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而做出的部署,但这也正是刘达所期望的。长社城下集聚的黄巾军越多,那么,日后光复全郡,就越轻松。

原来,昨夜子时,波才在修建完防御工事后,回到军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依然隐隐约约感到不安。

他脑海中不断回荡着黄昏时分,白袍军最后一次突袭,尽管他派出了一千骑兵精锐前去拦截,却依然未能阻挡住白袍军的脚步,反而损失惨重。

如果真到了决战的时刻,仅凭他手中的这五万黄巾军,想要击败刘达统领的一万长社守军,胜利的天平似乎并不倾向于他。

于是乎,为确保胜利的天平倾向己方,波才决定加强围困长社的兵力。

他下令颍川十五个县的小帅,除留下一部分兵力驻扎外,各率两千人前来长社支援,兵力匮乏者,就地征兵。

而且,在他看来,相较于朱儁,刘达更为棘手。

因此,他密令何曼在径山西边故意放开一个口子,诱使朱儁向西突围,溜回阳城。波才让何曼率麾下两万之众奔赴长社,且在行军途中,不断招募壮丁,扩充实力。

至于何仪,继续统领麾下两万兵力,坚守阳翟要地,以防不测,同时防止朱儁回过神来后,转道奔袭长社,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更令波才头疼的是粮草问题。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开支,他不得不命令各地就地“征粮”。

所谓的“征兵”征粮”,对于黄巾军这种缺乏组织纪律的军队来说,早己演化成了赤裸裸“抢人”、“抢粮”。


    (http://xsgu0.com/book/baga0c-23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