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董卓悄然踏入县衙的庭院,目睹刘达一招制敌的精彩瞬间,不禁拍手称赞。
“一招败敌,刘达当真是风采过人!不仅武艺超群,练兵之能更是卓绝。此番以零战损大败鲜卑,实在是大快人心!”
刘和眼见董卓驾临,脸上瞬间堆满笑容,脚步匆匆趋步上前,微微躬身,恭敬道:“未知方伯大驾光临,未能远迎,还望方伯大人海量,切勿怪罪!”
董卓爽朗地哈哈一笑,大度地摆了摆手,说道:“无妨,无妨!实在是我急切想要一睹刘达的风采,来不及通报,便擅自前来了。”
刘达望着眼前的董卓,只觉此刻的他愈发显得亲切和蔼,于是双手抱拳作揖,态度谦逊地回道:“方伯过誉了,刘达实在不敢当!”
“刘达,你如今尚未及冠,正是潜心研习经传之学的黄金时期。你可愿意拜入汝南袁氏门下,学习那《孟氏易》?若你有意,我便即刻修书一封,你持我名刺前往,定能顺利成为袁氏门生。”
董卓目光炯炯,注视着刘达,言辞恳切。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文官辈出,武将稀少。
自建宁元年九月政变,曹节、王甫借张奂之手杀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身为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就开始注重笼络边郡武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董卓在另外一位“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牵线搭桥之下,于熹平年间,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
自那以后,董卓便刻上了汝南袁氏故吏的标签,仕途也自此顺遂起来,一路官运亨通。
如今时局动荡不安,袁氏家族愈发重视对武将之才的笼络。
正因如此,他们特地嘱托董卓,务必留意军中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刘和听闻此言,心中为刘达感到由衷高兴。
他们虽同姓刘,但身份地位却大相径庭。
刘和作为刘虞的嫡长子,拥有汉室宗亲的高贵身份。
而刘达在其父身死后,在权宦的一番暗箱操作下,早就踢出了汉室宗谱,沦为一个普通的刘姓之人。
这里提一句,汉室宗亲和刘氏宗族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刘氏宗族,简而言之,便是拥有刘邦血脉的后裔。
就像刘备,身为中山靖王之后,便属于刘氏宗族。
刘氏宗族的身份一点不显赫,毕竟刘邦的后裔遍布九州大地,如刘备的故乡涿郡楼桑村,几乎全是中山靖王的后人。
若仅仅只是刘氏宗族的一员,并无任何特殊的权利与地位,与寻常百姓无异。
可汉室宗亲这个身份就截然不同了,尊贵无比,且享有特权。
要成为汉室宗亲,不仅要有刘邦的血脉,还得有一定的身份或者地位。
这个身份可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是从刘氏宗亲里选出来的,数量极为稀少。
除了现任皇帝的子女可以直接拥有外,像刘虞、刘焉这样的宗室大佬,也只有他们的嫡子才有机会被选入汉室宗亲。
还有,如果你身上流着刘邦的血脉,靠个人努力拼搏,比如当你政绩或战绩显著,得到天子认可,同样有机会入选汉室宗亲。
只有成为了汉室宗亲,才算是真正拥有了正儿八经的皇室身份。
拥有此身份者,得以录入皇家族谱,从少府领取俸禄,而且还有一定的机会继承皇位。
一旦皇帝无子嗣,便会从汉室宗亲中挑选合适的继承人,像安帝、桓帝及当今天子,他们都并非先皇的亲生儿子,却凭借汉室宗亲的身份登上了皇位。
汝南袁氏作为当今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四代皆有人位列三公。
他们凭借《孟氏易》传承家族学问,门生故吏遍天下。
又与诸多世家大族联姻,势力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在朝堂上的影响力根深蒂固。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半个官场的晋升之路,都被袁氏把控着。
如果能够拜入袁氏门下,就意味着进入了官场快车道。
刘达内心深处,比较推崇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但是,儒学经过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以及东汉“谶纬之学”、“三纲五常”等改造,儒学已然逐渐偏离了其原本的轨道,沦为禁锢思想的枷锁。
当下官学所推崇的今文经学,更是滋生出诸多牵强附会的迷信观念,这让拥有现代思想的刘达打心底里抵触。
而且,在刘达看来,后世三国,曹魏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关键还是在于曹老板个人综合实力更强,尤其军事才能。
历代的开国君主,几乎也都是能征善战。
因此,刘达将穿越后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将自已锻炼成绝世名将。
刘达站得笔直,眼神坚定,回应道:“多谢方伯美意,只是,舞文弄墨并非我心之所向,我渴望在沙场上建功立业。我始终坚信,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董卓听闻,仰头大笑,笑声中满是豪迈与赞赏之情。他重重地拍了拍刘达的肩膀。
“好一个‘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咱们武人的功名,那是在刀尖上舔血,一刀一刀拼杀出来的,岂是那些舞文弄墨的刀笔吏所能比拟的!可是,我们武人毕竟过的都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的日子啊!”
说到此处,董卓微微停顿,目光如电,紧紧盯着刘达,追问道:“你当真不再考虑拜入袁氏门下?那可是一条安稳得多的晋升之路啊。”
刘达神色坚毅,摇了摇头,斩钉截铁道:“方伯的厚爱,我铭记于心。但我辈武人,本就应以沙场为家,与刀枪作伴,怎能因为贪图仕途顺遂,就轻易改变自已的志向?”
董卓目光灼灼,紧紧凝视着站在面前的刘达,恍惚间,仿佛透过他,看到了那个曾经同样满怀壮志、意气风发的自已。
那时的他,心中燃着炽热的火焰,满心以为只要在战场上拼杀,立下赫赫战功,便能在这世间搏出一个锦绣前程。
可现实却像一盆冷水,兜头浇下!
他无数次在心中质问,为何自已出生入死,战功累累,却始终要仰人鼻息,看那些士族的脸色?
这些士族,整日高谈阔论,却从未在战场上流过一滴血,凭什么就能掌控朝堂的大权?
董卓希望刘达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无需看名门望族的脸色。
想到这里,董卓忽然想起当今圣上对诗词辞赋的酷爱,于是开口道:“刘达,我听你言谈间,似乎颇有诗才?”
“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刘达赧然一笑道。
虽然“剽窃”古人智慧似乎是穿越者的一项“必备技能”,但作为一个“偷诗贼”,他还是本能地有些难为情。
董卓没有理会刘达的“自谦”,反而鼓励道:“当今天子对诗词辞赋极为喜好,你不妨作诗一首,若是能取悦圣意,获取功名或许就能事半功倍。”
刘达闻言,微微闭上双眼。
在外人看来,他是在沉思酝酿诗情,实际上,此刻的他正绞尽脑汁,在自已的“诗库”里疯狂搜索。
过了半晌,他缓缓开口,吟诵道:“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嘉德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
董卓听完,双手猛地一拍,掌声清脆响亮,他连声赞叹:“好诗!好气魄!就凭这首诗,必定能讨得皇上欢心。刘达,你这官职升迁恐怕是指日可待了,更何况你还有军功傍身!”
一旁的刘和,眉头微微蹙起,心中暗自思忖:诗确实是好诗,可刘达年轻气盛,言辞太过直白,只怕会得罪天下的文人。
想到这儿,他轻声细语地劝道:“刘达,你的诗才确实出众,可这般直白,恐怕会引得士族文人不满,你是否考虑收回这首诗?”
(http://xsgu0.com/book/baga0c-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