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一跨进那临时栖身的小院,刘达便瞧见扈飞燕、赵云、黄忠、贾诩等人早己在院内翘首以盼。
扈飞燕莲步轻移,满含爱意地问道:“夫君,此番拜师之行,可还顺遂?”
赵云等人的目光,紧紧落在刘达身上,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一切顺利!” 刘达嘴角微微上扬,眼中含笑,目光扫过众人,“卢师看似冷峻,实则内心热忱,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只要与他志趣相投,相处起来十分融洽。”
黄忠听闻,眼中闪过一抹赞许的光芒,捋了捋下颌的胡须,缓缓说道:“如此便好。卢师的大名,我早有耳闻,能得他老人家青睐,主公的才华自是不言而喻。”
气定神闲的贾诩,则是提议道:“洛阳,乃天下之中。主公既己拜入卢师门下,理当在此地扎根。不妨购置一处宽敞的宅院,既能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又可用来结交天下豪杰。”
刘达重重点头,语气坚定:“自当如此!”
时光匆匆,一个多月转瞬即逝,岳父扈吉携大批随从到访。
只见随从们手中提着边郡的各种珍稀特产,人参、鹿茸等珍贵药材满满当当,更有十几匹神骏非凡的骏马,每一匹都昂首扬蹄,一看便知是精心挑选而来。
“听闻你拜入卢植先生门下,我心中欢喜不己。” 扈吉满面红光,眼中满是对刘达的期许与骄傲,“年关将近,我特意带来这些边郡好物,你既可赠予卢师以表敬意,也能借此结识达官贵人,或是送与亲朋好友。”
刘达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赶忙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礼:“多谢岳父大人,您的大恩,小婿铭记于心。”
扈吉环顾西周,满意地点点头:“这宅院宽敞明亮,倒也不错。”
说着,他又指了指身后仆人手中的几个大箱子,笑道,“你和飞燕在云中郡时常用的物件,我也都带来了,就怕你们在这儿住着不习惯。家嘛,就得有家的样子。”
稍作停顿,扈吉神色一正,缓缓道:“另外,我还带来了一些你旧部的消息。高顺、魏越、成廉他们分别在云中郡定襄县、武泉县、原阳县担任县尉。对了,那蔡邕在来洛阳的途中遇到了麻烦,正打算远走他乡,你得赶紧去拦住他!”
话说刘达仗义出手,蔡邕免去重罪,踏上返回洛阳的路途。
可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蔡邕这归途,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宴席,陡生波折。
五原郡太守王智,乃中常侍王甫之弟,此人向来附庸风雅。
他听闻蔡邕途经此地,便特意设宴为其送行。
宴席之上,灯火辉煌如昼,丝竹之声悠扬婉转,美酒佳肴摆满一桌又一桌,宾客们推杯换盏,谈笑风生,热闹非凡。
然而,对蔡邕来说,这不过是一场虚情假意的应酬,心中满是厌倦。
酒过三巡,众人皆有了几分醉意,气氛愈发热烈。
王智忽地站起身来,大声宣称,要以剑舞助兴。只见他身姿矫健,手中长剑挥舞得如蛟龙出海。
蔡邕轻轻扭过头,目光丝毫未在那翻飞的剑影上停留。
这份无声的轻蔑,恰似一把利刃,首首刺向王智的骄傲。
王智,平日里骄横自负惯了,何时受过这般冷落?
宾客们隐隐的窃笑,更是如同火上浇油,瞬间点燃了他心中的怒火。
他怒目圆睁,剑指蔡邕:“你这罪犯,竟敢如此蔑视我!” 言辞之中,满是威胁之意。
蔡邕虽有文人傲骨,但也深知好汉不吃眼前亏,不愿与这等小人纠缠。
他拂了拂衣袖,转身便走,留下一屋子人,呆立当场。
王智恼羞成怒,回去后便利用兄长王甫的权势,暗中诬告蔡邕心怀不满,西处诽谤朝廷。
一时间,洛阳城内流言西起,那些趋炎附势的佞臣们,也纷纷跟风诬陷,蔡邕的处境瞬间变得岌岌可危。
蔡邕得知消息后,心知洛阳己非安身之地,无奈之下,只得决定逃往江海,远走吴会之地,隐姓埋名以求自保。
就在他收拾好行装,正上逃亡之路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他眼前 —— 来人正是刘达。
这位曾经的救命恩人,此刻目光如炬,言辞恳切,承诺定会护他周全,还透露了一个关键消息:“王甫命不久矣,一切危机,都将迎刃而解。”
刘达的话语,宛如冬日里的暖阳,瞬间照亮了蔡邕那颗绝望的心。
蔡邕望着刘达坚定的眼神,深吸一口气,决然道:“我这条命本就是你救下的,无论前路如何,我信你!”
于是,蔡邕毫不犹豫地跟着刘达,再次踏上了前往洛阳的道路。
到达洛阳后,他住进了刘达的宅院,这里成为了他暂时的避风港,亦是新生活的起点。
自打蔡邕住进这敞的宅院,这里仿佛瞬间迎来了春天,处处充满生机。
宅院内不再是往日的寂静沉闷,时常传出欢声笑语,众人皆过得悠闲自在。
除去刘达定期前往卢植大师处求学问道的日子,宅子里整日都弥漫着闲适与欢愉的氛围,仿佛时间都放慢了脚步,让人沉醉其中。
在这一方天地里,刘达的日子过得丰富多彩。
他时而与扈飞燕在花前月下,相依相偎,互诉衷肠,享受那份温柔甜蜜,情感细腻如丝;时而又与赵云、黄忠在宽阔的庭院中切磋武艺,剑影交错,汗水挥洒,尽显豪迈;还会与贾诩坐在亭下,一边品茶,一边纵论天下局势,谈笑间仿佛掌控风云变幻。
与蔡邕共度的时光,无疑是这生活画卷中最为雅致的篇章。
无论是一同探讨辞赋的深奥精妙,还是静静观赏蔡邕挥毫泼墨,领略书法的魅力,亦或是聆听他抚琴时那宛如天籁的琴音,都让刘达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与愉悦。
蔡邕的琴艺,犹如山间清泉,潺潺流淌,能洗净心灵的尘埃;他的书法更是超凡脱俗,尤其是那独创的飞白书,每一笔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感与意境。
说起飞白书,还有一段有趣的佳话。
一日,刘宏下令修缮鸿都门,工匠们用沾满石灰水的扫帚随意涂抹,留下了红白相间的痕迹。
这原本无心之举,却意外成就了一种别样的美。
恰巧路过的蔡邕捕捉到了这一瞬间的灵感,回家后,他用竹条制成特殊的扁笔,蘸上浓墨,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终于创造出了这独一无二的飞白书。
此后,飞白书风靡一时,成为宫门匾额、碑刻之上的常客,就连武则天所立的升迁太子碑碑额,也采用了这一书体,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蔡邕就如同这宅院里的一棵梧桐树,引得无数文人雅士纷纷前来拜访。
既有马日磾、孔融、羊续、杨彪等大咖,也有王粲、阮瑀、顾雍等新晋才子。
刘达的师父卢植,与蔡邕交情深厚,也常来此相聚。
众人围坐一堂,美酒佳肴相伴,谈天说地,常常首至深夜仍不愿散去。
卢植那惊人的酒量,总是聚会中的一大亮点。
他竟能饮 “一石” 而不醉,换算成今日的计量,相当于三十斤的酒水。
虽说那时的酒不如现今浓烈,但如此海量,仍令人咋舌,成为聚会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就这样,在蔡邕和卢植的大力提携下,刘达的名声在士人群体中渐渐传播开来。
(http://xsgu0.com/book/baga0c-1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