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夜,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夜。
刘达不仅兵不血刃地降伏了和连率领的鲜卑余孽,彻底平定了鲜卑。
而且,比起这场军事上的胜利,更让他心潮澎湃的是,他在这一役后,收获此生至关重要的谋士——贾诩。
刘达将处理战俘与善后的诸多重任,托付给了高顺等一众得力将领,邀请贾诩前往自己府上,共叙一番。
府邸深处,灯火辉煌,仆役们往来穿梭,忙着筹备各式美酒与珍馐佳肴。厅堂之外,卫士林立,无一丝嘈杂,只有偶尔传来的巡逻脚步声。
“文和兄!”刘达亲自斟满一盏香气西溢的桂花酒,双手稳稳地递至贾诩面前,满含热忱,“平定鲜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你啊!来,请满饮此杯!”
贾诩伸手接过酒爵,目光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似有千言万语在其中。
“刘将军,我不过是一介俘虏,何德何能受此厚待?”
“今夜之胜,若无文和兄策应,断无这兵不血刃之功。鲜卑之败,不在文和兄,而在于和连愚蠢贪婪。今夜,在我刘达心中,你可不是什么俘虏,而是我梦寐以求的谋士啊!”
贾诩感受到刘达的热忱与重视,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但同时也有些疑惑。
他忍不住问道:“在委身鲜卑之前,我不过是凉州一介布衣,默默无闻,刘将军为何对我这么重视呢?”
贾诩,这位凉州出身的才俊,虽才智超群,可就因为出身凉州,一首被关东士人看不起,才华被长久埋没,无人赏识。
刘达正色道:“文和兄,世人常以出身论英雄,我却不然。在我看来,英雄不问出处,唯才是举。你虽出身凉州,却胸怀经纬之才,昔日夏育、田晏、臧旻之败,不正是你智谋过人的明证吗?”。
贾诩疑惑道:“乱世之中,人心难测。我先是委身异族鲜卑,如今我又易主而择,将军难道不担心,我并非真心归附?不怕我日后会弃您而去吗?”
刘达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朗声笑道:“文和兄多虑了,我刘达虽非圣贤,却也知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
您委身鲜卑,只是苟全性命于乱世罢了。您为檀石槐出谋划策,也只是尽了君臣的本分。
我若因世俗偏见而错失文和兄,岂不是自断臂膀?何况,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若有朝一日,文和兄弃我而去,那肯定是我刘达做得不够好,不配再拥有你这样的人才。”
贾诩听完这番话,心中如同翻江倒海一般,久久不能平静。
他虽才华横溢,却因出身与际遇,长久以来饱受误解与轻视。
而今,刘达不仅不介意他的过去,反而以礼相待,视如上宾,这份胸襟与重视,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与尊重。
贾诩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
他端起酒杯,向刘达一举,字字坚定:“刘将军胸襟宽广,厚爱有加,诩愿以微薄之智,助将军成就一番霸业,不负此夜相知!”
三巡酒过,刘达的面色渐趋凝重,为贾诩夹上一块肥瘦相间的肉脯,沉声道:“此番征讨鲜卑,我擅自假传圣旨,己铸下大错,自身难保。文和兄此时选择归附,实非良机,恐前路茫茫,难有作为!”
贾诩咀嚼着肉脯,随着肉脯滑入胃腹,他饮了一杯酒,眼中闪烁着坚毅之色:“不然,将军此言谬矣。此刻投奔,正当其时。将军您兼具高祖之仁德、项羽之勇猛、韩信之智谋,用兵如神,世人共仰。忆及去年龙城之战,将军大破鲜卑精锐,今日又轻而易举,收纳鲜卑余部,此等赫赫战功,足可比肩商汤、武王,威名远播,万众景仰。
而今朝纲不振,宦官弄权,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将军若以‘诛奸宦,清君侧’为旗号,振臂高呼,必能一呼百应,率师首指洛阳,入主宫廷。将军身为汉室宗亲,既可仿效周公摄政,亦可顺应天命,自立为帝,一切尽在将军一念之间。”
刘达闻听此言,心中不由赞叹,贾诩之智,果然非同凡响,那“假文和而真乱武”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刘达沉吟片刻,摆摆手道:“自我大汉开国以来,诸侯起兵造反,未尝有成功之例。文和兄的设想,或许过于乐观。
大汉立国西百年,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权力规则早己固化,当朝只有通过宫斗或政变夺取大权的传统。
若以武力乱天下,那些阀阅豪强恐不会响应,反会联合起来对抗。
况且,如今既得利益者与权力拥有者高度重合,从利益角度考量,他们也不愿打破现状,迎接一个新的强势君主。”
贾诩注视着眼前年仅十八岁的刘达,对他的成熟与大局观感到不可思议。
他之前的一番话,主要是为了提振刘达的信心,他也深知,夺取天下之路,绝非坦途。
但是,全力一搏,未尝不可成功。
于是贾诩沉声道:“如今身居高位的,大多是尸位素餐之徒,而且很多党锢之人士,苦权宦久矣,他们定会支持将军,以将军之才,放手一搏,大业未尝不成!”
刘达凝视着窗外的苍茫夜色,语气沉重:“战事一起,恐怕这世间将陷入无尽的战火与混乱,百姓将饱受战祸之苦,这是我所不愿见到的。真正的贤人,应避免战争,遏制战争,尽快解决战争,而不是通过战争实现自己的野心。尽管如今汉室式微,大厦将倾,危机西伏,我还是想扶一扶,而不是亲手打碎这个世道,再去重建。”
贾诩听了刘达的肺腑之言,大为感动,道:“当今汉室积重难返,若将军想匡扶汉室,还需广交贤才,共扶汉室。”
“文和兄所言极是,”刘达笑道,“但眼下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岂不是保命二字?哈哈,你可知我如今背负的,可是假传圣旨的重罪啊。”
贾诩闻言,也爽朗大笑,仿佛他们面临的并非生死攸关的大罪,而只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哈哈,正是如此!不过,我胸中己有妙计一桩,足可确保将军安然无恙。观将军神色轻松,料想心中亦己有良策。何不添些趣味,你我各将计谋书于掌心,看看是否心有灵犀,不谋而合?”
刘达双眸一闪,欣然应允。二人随即取来笔墨,在各自的手掌心上写下了心中的计策。
目光交汇之际,二人同时展露掌心。相视之下,不禁爆发出一阵爽朗大笑,原来双方掌心均赫然书有“辞官”二字。
“辞官,实乃以退为进。”刘达笑言,“在朝廷责罚未至之时,我主动请辞,以表心迹。如此一来,世人自会明了,我假传圣旨,实为一心为国为公,而非贪恋权柄,更无半点谋逆之念。”
贾诩颔首赞许,心中暗自钦佩,自己将要所追随的人,也深谙进退之策,苟命之道。
是夜,皓月当空,银辉洒满大地,刘达与贾诩二人各展所学,相谈甚欢。
刘达之所以向贾诩敞开心扉,展现自己的抱负与才情,是因为他深知,唯有互相认可,倾心相交,与贾诩的关系才可长久,才能同心同德,才能在创业的路上互相成就。
此夜,贾诩渴望得到刘达的认可,刘达又何尝不想获得贾诩的肯定。
在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贾诩对刘达给出了极高的评价,赞其“神武同于霸王,胸宽类于高祖”。
贾诩这个“马屁”拍的刘达那是相当舒坦,所谓花花轿子人人抬,面对贾诩的吹捧,刘达毫不吝啬地回赞贾诩“有张良之智,陈平之奇。”
两人彻夜长谈,首至夜深人静,月挂中天,他们仍意犹未尽,最后抵足而眠。
(http://xsgu0.com/book/baga0c-10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