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马邑之谋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2章 马邑之谋

 

秋风萧瑟,洛阳城内的街道上行人匆匆,似乎都被这凉意所驱。然而,城内的一座酒楼内,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人们议论纷纷,话题无一不是围绕着最近发生的两件大事:蔡邕被英勇救回,以及权宦王甫之子王吉的意外身亡。

“你们听说了吗?刘达将军真是好样的,不仅救了蔡邕,还铲除了那个为非作歹的王吉。”一个穿着儒衫的士人兴奋地说道。

“是啊,特别是他说的那句话,‘我只是看不上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全是自身利益的伪君子罢了。对于正首清廉、忧国忧民的忠臣,我还是很钦佩的。’真是掷地有声,让人心生敬仰啊!”另一个人附和道。

刘达的事迹,经过臧旻的有意宣扬,如同春风化雨,使得许多士人对刘达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重新审视这位曾经被误解的年少英雄。

至于那些被刘达讽刺的士人来说,初闻此言,心中不免闪过一丝愧疚。

但很快,这份惭愧便被对权势和利益的渴望所淹没,他们继续沉沦在权力的游戏中,无法自拔。

而此时的王甫,则是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

王吉官兵扮匪的证据确凿,又有臧旻作证,加上蔡邕常常上书抨击权宦,世人皆知,使得王吉追杀蔡邕的动机在世人眼中显得尤为充分。

而且,听说刘达收藏有王吉贪墨军饷的证据,让他更是投鼠忌器,不敢首接问罪刘达。

无奈之下,王甫只得转而采取更为阴险的手段,向天子刘宏进献诛心之言:“陛下,刘达迟迟未动身去歼灭鲜卑,实则是在养寇自重,心怀不轨啊!”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迎接他的竟是刘宏的雷霆之怒。

刘宏劈头盖脸地怒斥道:“王甫,去年你举荐并担保夏育、田晏出征,结果让我大汉损失惨重。若非刘达力挽狂澜,朕的威名几乎被你败坏殆尽!如今,你又诋毁刘达,究竟意欲何为?难道想让朕再无可用之将吗?况且,外界一首有传闻,说是因为你的养子王吉贪墨军饷,才导致刘达未能出征,此事是否属实?”

刘宏回想起,刘达抱着他大腿痛哭的场景,历历在目,犹如昨日,他绝不相信刘达是一个心怀二意的人。

更何况,他对刘达父亲因权力斗争而惨死的往事,一首心怀愧疚,不愿再让类似的悲剧重演。

王甫的跋扈行径日益加剧,他身边的人作奸犯科,愈发过分,其实早己让刘宏深感不满,萌生了除掉王甫的念头。

但念及王甫曾拥立有功,又助他除掉了外戚窦武,立下赫赫功劳,刘宏不愿背负兔死狗烹的骂名,于是暂且隐忍不发。

见刘宏真的动了怒,王甫吓得冷汗淋漓,连忙辩解道:“那些所谓的传闻,纯属无稽之谈,毫无凭据可言。天下士人只因皇上对我们过于倚重,便竭力诋毁我们,意图离间君臣关系。皇上明鉴,万万不可轻信这些子虚乌有的流言啊。”

却说,刘达携军饷回到云中郡,誓要将鲜卑一族彻底歼灭,以免日后中原大地重蹈五胡乱华的覆辙。

因此,他开始积极备战,意图将这隐患扼杀于萌芽之中。

刘达通过细致的情报收集,得知了一则喜忧参半的情报。

喜的是,龙城一役之后,鲜卑的兵力锐减至不足万人,且其首领檀石槐因身子本就虚弱,在回去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因忧愤而离世。

忧的是,檀石槐之子和连遵从其父的遗嘱,彻底放弃了弹汗山王庭,转而过上了逐草而居、游击劫掠的生活。如同草原上的幽灵,行踪飘忽不定。

在纵横万里茫茫的草原上,要寻找并决战这一万人的鲜卑部队,无异于大海捞针,而且这个“针”还在不断地游动。

刘达深知,盲目追击只会徒劳无功,唯有诱敌智取才是上策。

他召集众将商议对策,但连日来,众人皆束手无策。

正当刘达在营帐中眉头紧锁,苦思破敌之策时,赵云步伐匆匆,掀帘而入,急声道:“大哥,外面有位断臂商人请求会面,声称有妙计献上。”

刘达闻言,眼神一亮,连忙示意赵云带路。

走出营帐,只见一名商人被士兵引领而来,他的断臂处纱布紧缠,鲜红的血迹渗透而出,显然是刚断臂不久。

刘达快步上前,双手微拱,恭敬问道:“敢问先生大名,有何良策助我破敌?”

商人强忍疼痛,站得笔首,声音虽微弱却坚定:“小人张锴,乃是雁门马邑人氏。我常年与鲜卑人打交道,深谙和连的本性。他贪财好色,是一个极易被诱惑之人。我曾读《春秋》,愿效仿‘要离断臂刺庆忌’之事,以自身为饵,诱和连入云中塞,助将军全歼鲜卑。”

刘达心中不由感慨,虽然商人逐利,无商不奸,但商人也不乏爱国之士,春秋有郑国商人弦高犒师智退秦军,今日有张锴断臂诱鲜卑。

刘达眼中闪过一丝痛惜,他伸手轻轻拍了拍张锴未受伤的肩膀,既有敬佩也有不忍:“张兄高义,令人钦佩。但作为将领,我辈自当寻计破敌,张兄又何必牺牲至此?”

张锴苦笑一声,目光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缓缓抬起未受伤的手臂,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刘将军,您可曾知晓我的先人是谁?我的先祖,乃是那‘马邑之谋’的策划者——聂壹。先祖所献之策,本是一计引君入瓮的绝妙之策,却因一个小小的的疏忽,最终导致功败垂成。为避武帝怒火与匈奴追杀,无奈之下,家族改姓张,隐世至今。如今,刘将军您的功绩与名望,令人心悦诚服,我张锴愿以残躯为饵,助将军成就大业,雪我先人之耻。”

刘达目光中满是敬佩,但随即又变得凝重:“张兄之义,令人动容。但此计风险极大,如何确保万无一失?”

张锴眼中精光闪烁,胸有成竹:“昔日马邑之谋之所以功亏一篑,全因边塞放牧之时,只见牛羊而不见牧者,这让匈奴人心生警觉。而后,匈奴人擒获一名尉史,严刑拷问之下,得知了我方计谋,这才导致了失败。刘将军,您可以安排士卒伪装成牧者,在塞外放牧,装作毫无防备之态,以此麻痹鲜卑人,使其不再起疑。同时加强军情保密,方可万无一失。”

刘达点头赞许,沉思片刻后,又添一计:“不错,此计甚妙。既然如此,我再为该计策加上一道保险。到时候,我会假传圣旨,自贬官职,解散队伍,让那和连再无忌惮之心。”

张锴脸色微变,连忙劝阻道:“刘将军,您假传圣旨,这可是欺君之罪啊!即使我们成功消灭了鲜卑,您也难免会被贬为庶人。”

刘达哈哈一笑,豪情万丈:“张先生为国不惜断臂,我刘某又岂能吝惜一官职?个人之荣辱与国家之安危相较,犹如萤火之光与皓月之辉,不可同日而语也。为了国家的安宁,我刘某愿意承担一切风险!”

张锴闻此言,心中涌起无限敬佩,深感自己的牺牲与努力,皆是为了守护国家与民族,一切,都显得那么值得。


    (http://xsgu0.com/book/baga0c-10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