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咸丰帝大骂洋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84.咸丰帝大骂洋人

 

“公使驻京和传教的事情,皇上己经答应了。至于增加口岸和关税的事情,只要你们可以帮助皇上镇压长毛,大清愿意做出让步。”

正月初十。

来到广州的耆英接到咸丰帝的回复,又开始了跟英法联军进行第二次谈判。

咸丰帝退守承德以后,就开始积极的备战。

他派遣官员招募蒙古和汉人士兵,又抽调了东北和察哈尔地区的八旗兵集结起来组织备战。

短短月余时间,便是又组织起了近十万大军。

可终究是被吓的逃出了北京城,咸丰帝心里的底气终究有些不足。

人民军的战斗力颇为强悍,致使咸丰帝把希望放在了洋人的身上。

在承德接到耆英加急发来的奏折以后,他就召集了大臣一起商议。

对于洋人所提出的条件,朝廷最终选择了接受。

防汉终究还是要重于防洋。

攘外还是必先安内。

耆英在接到回复以后,谈判起来就顺利了许多。

不过。

对于联合作战情况,他依旧是无法跟英法联军达成一致。

英法联军主张由他们进攻北京,夺回后交还给大清。

对于英法联军的坚持,耆英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抵触。

他尽力维持谈判,也只是忠君之事罢了。

作战方案的事情,耆英拿不定主意,还是要写折子上奏。

英法两方倒也不急着催促。

要对北京发起进攻,他们也需要时间调集军事力量。

至于清廷计划的由联军进攻江宁的方式,英法双方并未采纳。

一方面。

由长江进攻江宁的方式是英法联军孤军奋战,进攻北京却可以有清军配合作战。

另一方面。

江宁城虽为民国首府,财富却依旧比不过北京。

加之广州地区民众这段时间自发的组织了对英法联军的抵抗,使得英法联军不胜其扰。

“大英帝国会集结更多的士兵帮助你们夺回北京城,前提是你们必须要跟我们大英帝国签署新的条约。”

“法兰西帝国也会征集更多的士兵帮助你们进攻北京,在那之前你们也需要跟法兰西帝国签署条约。”

英法双方看出了清廷如今的困局,借势要求清廷先行签订条约。

耆英无法立即答应,只能继续往朝廷递送奏折。

奏折抵达承德以后,咸丰帝看完以后又是破口大骂。

“欺人太甚,真是欺人太甚。他们这是趁火打劫......”

奏折中不仅提到了英法双方希望先行签订条约的要求,还提到了英法双方正在派人跟江宁的长毛进行联络。

咸丰帝怒发冲冠,恨不得把洋人跟长毛一起灭了。

可他也知道如今只能选择妥协。

把朝廷里的大臣叫来商讨,朝廷里的大臣也是吵吵嚷嚷的没有个主意。

大骂洋人的有。

胡吹牛皮的也有。

可真让他们带兵去打北京,谁也不敢应下。

即便是曾经打败过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僧格林沁,也不敢冒然的领下进攻北京的命令。

当然了。

朝廷里的大臣们倒也不全是酒囊饭袋。

带兵打北京他们是不敢的,可商量商量主意还是凑合可以的。

“皇上,长毛多是南方人,他们来到北方作战,时间一长,必定水土不服......”

“皇上,现如今当集山东、山西两省兵力于淄博、冀州一带,使两军进攻聊城、济南一带,以断长毛后路......”

“皇上......”

说来说去,逃不脱一个“拖”字。

如今的情况,打是不好打的,清廷只能靠拖延战术使人民军主动退却。

那些个大臣所说的水土不服和粮草问题,也的确是人民军无法长期占据北京的部分原因。

南北方水质、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因素,的确会导致南方人到北方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发生,从而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安徽等地粮食的运输也的确是一个问题。

群臣一番商议。

除了“拖”字以外,也大体上同意了联合洋人作战的方案。

对于洋人要进攻北京城的打算,他们心中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

洋人想要率先进入北京进行劫掠,大臣们也想让洋人和人民军互相消耗。

至于条约的事情。

他们打算先跟洋人就公使驻京、入内地传教和增设通商口岸三件事情签订一份条约。

对于关税等其他事宜,要等洋人帮助他们镇压了长毛以后再进行商议。

咸丰帝对此也表示了认同。

另外。

鉴于局势,肃顺又提出了重用汉臣的提议。

这一次。

咸丰帝也终于认真的进行了一番仔细的考虑,最终无奈的表示了认同。

他任命败退到苏北地区的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让他积极的筹备军事,以望后期配合作战和收复失地。

咸丰帝的无奈洋人不会理会。

在咸丰帝的妥协下,两广总督开始配合英法联军控制广州局势。

为了更好的应对接下来战事,英法联军也开始暂时约束手下的士兵,减少跟广州地区百姓的冲突。

同一时间。

英国开始从本土、印度等地积极的调遣军队,法国也从本土和殖民地区开始调集军队来华作战。

对此。

身在京城的石达开和左先生还一无所知。

不过。

早在北伐之前,制定战略计划之时,人民军就考虑到了洋人帮助清廷战斗的情况。

在咸丰帝积极派人跟洋人达成合作的时间里,左先生也在亲自带人在天津、唐山等地勘察地形。

天时地利人和之中,唯有天时难以掌握,地利和人和从来都是行军打仗的制胜法宝。

之前在陈玉成的第一军孤军北上的时候,左先生就只身一人先行进入了山东、首隶勘察地形。

北伐军在山东、首隶两地的战事之中,也少不了左先生的功劳。

在还是洪秀全、杨秀清为主的天国时代,洋人就对天国有过试探。

洪秀全等人对洋人的拒绝态度也让洋人对清廷有了偏向。

这一点李为民还是看的明白的。

洋人是肯定会帮助清廷镇压民国的。

这是毋庸置疑的。

只不过是在北方配合清军先收复失地,还是首接通过长江进攻天京。

这就不是李为民能够预测的了。

他虽然派了人在广州、上海和香港打探洋人的消息,但是由于语言不通,具体的作战计划估计是打探不出来的。

如今他能做的也只有优先保证北伐军的供给和支援,考虑洋人在北方作战的打算。

至于天京。

到了必要的时候,可以暂时放弃天京城。

洋人毕竟不是本土作战,暂时放弃天京也不会导致民国倒塌。


    (http://xsgu0.com/book/a0idjg-8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