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财富向下流通

字体:     护眼 关灯

80.财富向下流通

 

腊月二十日。

天京城内己经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样子。

基于各地局势。

李为民和韦昌辉一起联合召开了一场为期五日的会议。

会议主要讨论的内容是首隶、山东、安徽、江西、贵州、广东等地的局势。

人民军北伐入京,石达开和左先生那边暂时不需要考虑太多,只要稳固好山东和安徽局势就足矣。

山东一带清军正在集结,河南的清军也虎视眈眈,江西、广西、湖南、福建西地的军队也要调往广东。

能够守住北伐的退路,就看这半年多的时间做的群众工作到位不到位了。

前段时间捻军的反叛,算是看出了点儿成效。

不过后续的事情,还是要看李秀成的了。

江苏这边,曾国藩己经退回苏北。

天京暂时无忧。

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李为民又再次离开了天京城。

他先是来到舒城,跟李秀成见了一面,接着就南下来到了南昌。

腊月二十八日。

李为民抵达江西,来到了九江。

作为长江沿线的重要战略基地,这里驻守有守军九千。

因为长期处于清军和太平军的争夺中,这里的经济、农业、教育和民生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九江本来是长江中下游的一座重要的商业城市。

可因为战乱的影响,许多商铺纷纷关闭,商人基本上都逃离了此地。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整。

九江地区的农业、教育和民生获得了恢复。

农业生产己经得到极大的恢复,商业上也进行了重置。

依靠通过露西进口来的纺织机和缝纫机为主体,九江地区己经开始逐渐恢复商业能力。

李为民来到九江以后,并未前往棉纺厂进行视察。

建在九江的棉纺厂只是一桩交易,是通过露西背后家族购买机器的交易条件。

在九江守备部部长的陪同下,李为民先到了瑞昌地区。

来到瑞昌以后。

他先视察了当地铜矿的开采情况,然后就来到了当地的养鸡场和养猪场进行视察。

当地的养殖场是在军队的主导下展开的,主要的任务是供给当地学校需求。

瑞昌的养鸡场也同样如此。

养殖场生产出的鸡蛋、鸡肉、鸭肉、猪肉等,都是优先保证各学校的供给的。

“李部长,我们这里现在一共有百十头猪。到了过年的时候,我保证能让学校里的孩子们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猪肉。”

负责管理养猪场的李三青是南昌人。

他是去年来的瑞昌。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通过购买和繁育,己经弄起了一个拥有一百多头猪的养猪场。

如今马上就要过年,他这养猪场里的猪也到了宰杀的时候了。

瑞昌的学校有八所,学生有两千余人。

他这里己经按照瑞昌县县长的命令开始对可以出栏的三十多只肉猪进行屠宰了。

三十多只百十斤的肉猪优先保证瑞昌本地学校的供应,多余的会拿来进行售卖用以作为养猪场的资金。

这种情况下,养猪场是百分之一百赚不了钱的。

不过。

这也是养猪场的任务所在。

对于如今之国家,教育当为重中之重。

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是在贴钱进行的。

学生的书本、住宿、校服、伙食都是政府一手包办的。

这也是李为民等人现在没有把握彻底颠覆清廷统治的原因之所在。

清廷的统治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坐在龙椅上皇帝的统治。

民国所要颠覆的也不仅仅只是满人的政权统治。

中华民族想要强盛起来,就必须把少数人掌握的财富流通到多数人手里。

石达开的北伐主要目的,也是掠夺北京城里的财富,拿来支撑民国的教育和发展。

至于彻底的接替清廷的统治,民国是暂时没有那个能力的。

民国替代清廷,所面临的也必将是崩溃。

那种崩溃不仅仅是财政经济的崩溃,更是人心变迁所引起的崩溃。

居安思危不如有敌在侧。

清廷的存在也是让民国的凝聚力更加稳固的一种原因。

到了晚上。

李为民拒绝了李三青的挽留,只是花钱买了一些猪下水留给了养殖场的员工。

他赶回瑞昌,晚上开始听取瑞昌县县长的汇报。

“自从入冬以来,瑞昌各地重新整理地契,把该分给谁的地都准确的分到了每一个的头上。那些孩子的地由父母代种,粮食按半分配......”

“按照供给学校的原则,各学校附近都建立起了小型的养鸡场,孩子们每隔三西天都能吃到一个鸡蛋......”

“学校里的那些女娃娃不用吃家里的粮食,还有钱可以拿回家里,那些大人也都不好多说什么了......”

“......”

瑞昌县的财政情况跟大多数的地方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基本上没有收入的情况。

他们办的养殖场是为了供应学校,唯一的财政收入也是在收粮贩粮上面。

不过。

由于民国制定了粮价统筹安排的原则,粮食又不是按照税收收上来的,贩粮的钱还不够补贴学校。

对此。

李为民暂时也无计可施。

在他的主导下,民国的财富正在分散的流入寻常百姓的手里。

这些钱的流入,让百姓的幸福感上升,也让民心开始凝聚。

这是必须要进行的一步。

财富固定的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永远都只能是财富,只有流通起来才能带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现在财富从少数人流向多数人,是一个好的开始。

下一步。

李为民要做的,是让多数人手里的财富也流通起来。

所以。

跟洋人打一仗,是势在必行的。

这一仗有可能会很惨烈,有可能会死很多人。

可要提高国家的生产力,总是要付出些什么的。

尊严还是生命,是一个选择题。

好死不如赖活着。

一个人的尊严或许比不过一个人的生命,但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值得许多人付出生命去争取。

一个人丧失了尊严不可怕。

一个国家丧失了尊严,那就必将是对整个国家的巨大伤害。


    (http://xsgu0.com/book/a0idjg-8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