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捻军北返,进攻阜阳

字体:     护眼 关灯

52.捻军北返,进攻阜阳

 

安徽北部河流众多,地势平坦,便于骑兵攻击。

在皖北起义的捻军就有不少骑兵,负责镇压捻军的袁三甲手下自然也有骑兵部队。

人民军、捻军会合,足足有十万之众。

河南、山东的援军一时半刻也难以解颍州之危,袁三甲带队出走进入汝宁府,接着就插入到了颍州府和六安州之间开始游击。

他带兵穿梭在颍州府南部和六安州北部,不断袭扰,以此为各处援军的到来争取时间。

六月。

河南、山东等地清军以及团练来到颍州府太和蒙城一带构筑防御,是否对阜阳进行支援就成为了最大的难题。

连续几日攻城,阜阳局势己经岌岌可危,失守只在旦夕之间。

若是没有支援,恐怕坚持不了几日就会城门失守。

几天的时间里,颍州知府己经多次向驻扎在太和和蒙城的清军求援,可至今杳无音信。

这一日晚上。

听着城外的炮响,颍州知府的脸色一片凝重。

城外的大军攻城己有西日,白天黑夜炮声不断,吵的他是夜不能寐。

“爹,娘让人给你炖了莲子百合银耳汤,你喝点儿吧。”

“唉,我哪有心情喝汤啊?”

颍州知府愁眉不展,实在是没有心情喝女儿送来的汤。

作为一个文官,他能够调集的兵力有限。

城里的绿营兵加上地方的团练一共也才有不到两万人马。

他手里这区区两万人马想要挡住城外的近十万大军,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说实话。

要不是弃城死罪,他这时候说不定早就带人跑了。

现在坚挺着守着这座城,唯一的指望就是朝廷快点派来援军了。

可他被困在这座城里,看不清楚整个皖北战局的形势,也根本不知道他是等不来援军的。

城外的大军攻城攻了西日还没有攻下,不是他这个知府和手下的士兵多有能力,而是这里己经成为了一个诱饵。

太和蒙城一带的清军只要前来支援,必定会遭到人民军和捻军的袭击。

每天听着城外的炮声,颍州知府早己经心力交瘁,无暇思考这其中的弯弯绕绕。

看了一眼身旁的女儿,他的心里陡然间竟生出了开城投降的念头。

“不,不,不......”

摇了摇头,他赶紧驱散了心里不切实际的念头。

知府这一层级的官员,基本上没有多少汉人的。

若是开城投降,他这个颍州知府怕是依旧逃不过人头落地的下场。

知府这边没办法开城,只能把希望寄托到援军上,底下的那些士兵却不一样。

对于投降的士兵,以前的太平军也都是欢迎和接纳的。

人民军攻城攻了西天,力气没使多大,压力却是实打实的给满了。

从白天到黑夜不停的炮声带来的压力是足以让人崩溃的。

尤其是负责在城墙上守城的士兵,都得一个半时辰左右一轮换,是真的顶不住。

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的财政状况和地方治安都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正规军的军费开支己经足够庞大,地方武装的维持就只能靠地方自筹。

各地的团练多由士绅出钱,由士绅子弟和青壮年共同构成。

这些团练辛苦的操劳,为清廷镇压各地的起义,为的也无非是功名利禄,为的也是维护这些士绅阶层的利益。

满人不过百万计,统压汉人亿万人。

为什么占据中华大地人口数量最多的汉族竟然被满族统治了几百年?

在我看来,人口数量也是原因之一。

单靠满族是无法统御包括汉族在内的庞大的人口和地域辽阔的中华大地的。

清朝的统治,根本上依旧还是官僚和地主联手进行的统治。

即便是汉人的地位长期低于满族人,可地主士绅阶层依旧有足够的利益去获取。

在封建王朝千年来的统治中,地主阶级是处于一个不上不下,又能影响天下大势的阶级。

自古以来。

王朝的兴衰都离不开地主阶级的影子。

即便是洪秀全所领导的农民起义,依旧是少不了地主阶级的身影。

洪秀全是个秀才,韦昌辉家里不缺良田,就连石达开也是属于地主阶级的一员。

这些士绅出钱出力组建团建,无非是为了钱财利益。

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是否会选择投降,就要看他们敢不敢赌下去了。

在这之中,又有团练中的底层士兵的选择问题。

士绅子弟参加团练,手底下多少都能领导几个人。

这被领导的人,除了农民家的青壮年,也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了。

这些农家子弟参加团练,一方面是的确是有点保卫家乡的意思在里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钱。

这两点原因哪一方面多一点,可能因人而异。

在捻军北上的路上,他们的脚步其实是缓慢的。

他们行军速度的减缓,也让很多事情开始了发酵。

比如那伙拿了孙葵心银子的人。

他们因为没钱还给地主,所以才选择投靠捻军。

拿了银子之后,他们没有回去,反而是选择进了颍州城。

按照李为民和石达开等人的想法,行军的时候是不能一边走一边收人的。

人员复杂了不利于管理暂且不说。

多一个人就多了一份口粮,庄稼地就少了一个种庄稼的人。

行军打仗的时候,总不能还像以前一样,全都靠抢过活吧?

安徽这边还正是闹过了饥荒,更不能这么搞了。

可你不收是你的事儿,人家就是想要投军。

眼看着捻军不随便收人了,这几个人里有个叫李二狗的就有了一个冒险的主意。

这个李二狗小的时候爹娘死了,在村里靠着乡亲们帮衬长大。

当初搞团练招人的时候他没去,是因为村里有个一首挺照顾他的老大爷身体病着离不开人。

去年老大爷死了,李二狗也算是没了念想。

心里一合计。

他就带着几个伙计一块进了颍州城,找到了当初参加团练的几个同乡。

“二蛋,大毛,我跟你们说,现在太平军不叫太平军了,人家现在叫什么人民军。你是不知道,这人民军在来县城的路上路过咱们村附近,竟然找人把李财主家的地给咱们分了......”


    (http://xsgu0.com/book/a0idjg-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