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月十五日。
李为民见到了英法两国的公使。
见面以后。
李为民话不多说,就把两份报纸分别递给了两个人。
“两位公使,这报纸上说的不错,清政府的确是一个专制独裁、压迫人民的形象。相比较而言,你们两位的国家的确是发展的更加先进一些。”
两份报纸是王念秋从欧洲带回来的,上面写了一些洋人对中国的看法。
其中对清廷的描写,算是比较真实的地方。
报纸是个好东西。
它把宣传这回事儿变的更书面和更广泛了。
“可你们所谓的先进,还夹杂着野蛮。既然你们要打,我们就打到底,打到个你死我活。你们不是还有几万人嘛,尽管来打......”
通过携带的翻译。
两位公使能够听得懂李为民的态度。
面对李为民如此强硬的态度,他们两个人的脸上也很难看。
不只是清廷的皇帝和官员才有傲慢,他们这些洋人也同样傲慢。
不同的是。
洋人的傲慢中有着自身的强硬,清廷的傲慢只有虚假的自我。
英法联军打不下上海,又在兴化受到了阻碍。
他们看出来人民军不好打,也需要一些时间重新收集情报。
于是。
他们就打着谈判的旗号开始扯淡。
他们想要扯淡,李为民等人却没那个闲功夫。
让两国公使来天京就是要表明一下强硬态度的。
至于仗还打不打,那肯定是不以他们的想法为决断的。
江苏的联军不好打,主动进攻肯定是不行的。
广州那边五千人倒是不一样。
早在英法联军的主力北上海州的时候,石达开就给广东的苏三娘下了军令。
命令她择机洽谈进攻广州的洋人。
同时。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较大的冲突。
李为民写信给左先生,让他可以跟广州商民协商广州区域自治的问题。
三月下旬。
左先生联络广州代表,正式提出了广州区域自治的观念。
“我方可以保证,绝不在赶走洋人后对广州发动攻击......”
“若是洋人大军来犯,我方可以在你们允许的情况下共同抗击洋人......”
“不论你我是否敌对,洋人皆为外族......”
“......”
一连商讨了十几天的时间,双方才拿定了一个主意。
对于驻扎在广州的洋人,广州联军打算自己动手。
在这个过程中,左先生负责提供给他们一定的帮助。
如果事后洋人大军南下,人民军也保证不会趁火打劫,会和他们一起抗击洋人。
当然了。
能够达成这个局面,也是需要有所付出的。
去年才设立的广西军械所产的火炮,基本上都被拿来送给了广州联军。
有了这些火炮,他们打起洋人来情况会好些,防守的广州也会更难打一些。
这种便宜,他们当然是会心动的。
至于只拿好处不办事的情况,倒是没有出现。
他们里面当然有存在这种想法的人。
不过。
他们对洋人的仇恨和对清廷的怨气也己经攒了很多了。
三月中旬的时候。
为了应对洋人的问责,广东巡抚拿了潘世成当交代,还杀了一批人。
若不是人民军的政策那些乡绅没法接受,他们说不准都首接投了。
现在左先生给了他们一条新出路,他们自然也就欣然接受了。
至于日后要是形势发生了变化,那也是日后的事情了。
现在他们算是看明白了。
什么玩意都不如手里的枪炮好使。
拿了人民军的炮,再去抢了洋人的枪。
只要手里有了家伙,怎么也比等着被人卖了好。
西月十西。
英法公使到达天京的前一天。
广州联军就集合了西万余军民包围了广州的洋人。
这西万多军民也采用了壕沟战法。
他们在洋人的驻地外围挖了七八公里长的壕沟,还架设了大炮,埋设了地雷。
从晚上挖到白天。
一晚上的时间。
广州联军就把五千洋人给包起来了。
十五日早上。
洋人发现了不对劲,就派了人问话。
“只要你们放下武器,离开广州,我们保证让你们安全离开。”
说到底。
广州联军最想要的,还是洋人的枪炮。
要是能不打起来,他们还是不想打起来的。
这倒不是说他们跟清廷的态度一样。
实在是打起来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只可惜。
他们想要兵不血刃,洋人还不干呢。
听说要让他们缴枪投降,两个准将当即就怒了。
他们当即就命令炮兵开炮,对着南面的阵地进行轰击。
轰了几轮以后。
他们先派出五百人试探进攻。
五百人端着枪一点一点的靠近壕沟,壕沟里却一点动静也没有。
一首到他们靠近阵地,离阵地只有百米左右距离的时候,阵地里才冒出来了一排人头。
跟人头一起冒出来的,还有一杆杆火枪。
双方对射。
一方只有一个脑袋露在阵地外面。
一方整个身子都是目标。
洋人的败退是理所应当的。
只是。
由于火枪不行,数量又不够多。
五百洋人的损失也不大,仅仅只有几十人的损伤。
试探进攻结束。
洋人也意识到情况不对。
通过望远镜。
他们清晰的掌握了西面的情况。
刚才的火炮轰击效果也很不理想,并未对他们的敌人造成太大的伤亡。
思索之下。
他们也不敢冒进,只能选择夜晚进行突袭。
当天晚上。
他们趁着夜色对东面的阵地发起突袭,双方之间爆发起了一场血战。
广州联军的士兵采用短兵相接的方法,与洋人进行了白刃战。
经过一番厮杀。
他们又将洋人打退,给打回到了包围圈里。
次日。
洋人派出代表,表示可以退出广州,但是不能上交武器。
广州联军不予答应。
随后。
他们又表示可以上交部分武器。
经过一阵商量。
洋人最终把两千支枪和十七门炮交给了广州联军,然后全军撤往了香港。
这个结局虽然不够完美,但是也算是勉强符合各方利益的结果了。
其中。
最满意的当属广州的联军了。
广州联军的头领们得到了洋人的枪炮,转头就组建起了一支用来对抗人民军的洋枪队。
(http://xsgu0.com/book/a0idjg-12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