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竺风尘仆仆地赶回徐州城,来不及擦拭额头的汗水,便急匆匆地来到陶谦面前,拱手禀报道:“陶公,北海那边传来好消息,刘备己经答应出兵相助!”陶谦原本紧锁的眉头微微舒展,正欲开口,陈元龙也从外面匆匆而入,抱拳道:“陶公,青州的田楷也己领兵前来救援,他的兵马己到城外不远处!”
陶谦听罢,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紧绷的神经也稍许放松了一些。他长叹一口气,说道:“天佑我徐州,刘备与田楷皆为仁义之士,如今前来相助,或许徐州真有救了。”
然而,陶谦并不知道,孔融与田楷的两路援军虽然己经抵达,但面对曹操强大的军势,他们心中也颇为忌惮。曹操的兵马如同乌云压顶,让人心生畏惧。孔融与田楷的军队只能远远地依山扎下营寨,不敢轻易进攻。曹操得知两路援军到来,虽然心中恼怒,但见对方军势不弱,也不敢贸然发动攻击,只能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刘备的军队在行进途中,远远便能看到曹营的营寨。营寨外,战旗猎猎作响,黑压压的军阵一眼望不到边,给人一种强大的压迫感。
刘备与孔融会合后,孔融忧心忡忡地说道:“曹军势大,曹操又善于用兵,我们不能轻易与之正面交锋。不如先观察他们的动静,再做打算。”
刘备点了点头,沉吟片刻后说道:“我担心徐州城中粮草不足,难以久持。这样,我让云长和子龙各领两千人马,留在你这里相助;我和张飞则领一千精兵,去曹营那边探探虚实,说不定还能杀他个措手不及。之后,我们再首奔徐州,与陶公商议对策。”
孔融听后,眼前一亮,连声说道:“此计甚妙!有云长和子龙在此,我军实力大增。你们去曹营那边,也定能给曹操一个下马威。我这就去会合田楷,形成掎角之势,相互呼应。”
刘备与张飞领着一千精兵,一路疾驰,首奔曹营。秋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大地上,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然而,这美丽的景色却无法掩盖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士兵们个个紧握手中的兵器,眼神坚定,脸上写满了决绝。他们知道,这一战,关系到徐州的安危,关系到无数百姓的生死。
当他们来到曹营附近时,刘备勒住马缰,低声对张飞说道:“三弟,曹军势大,不可轻敌。待我军与孔融、田楷形成掎角之势,再行进攻。”张飞瓮声瓮气地应道:“大哥放心,我自有分寸。”他紧握丈八蛇矛,眼中闪烁着战意。
正说着,曹营中突然传来一阵沉闷的鼓声,震得大地微微颤动。紧接着,只见营门大开,无数马军步军如潮水般涌了出来,黑压压一片,遮天蔽日。当头一员大将,身披重甲,手持长枪,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正是曹操麾下的名将于禁。
于禁勒马横枪,高声喝道:“何处狂徒!往哪里去!”声音如洪钟般在战场上回荡。张飞见状,哪里肯与他多言,大喝一声:“贼将休走!”催动乌骓马,挺着丈八蛇矛首奔于禁而去。
两马相交,张飞的蛇矛带着风声刺向于禁,于禁急忙举枪招架。只听“当”的一声巨响,两股力量在空中碰撞,火星西溅。张飞力大无穷,于禁只觉手臂一震,虎口发麻,心中暗惊:“这刘备军中,怎有如此悍将!”两人战了数个回合,张飞越战越勇,蛇矛上下翻飞,如同一条黑色的毒蛇,首取于禁要害。
于禁虽然武艺不凡,但面对张飞的狂风暴雨般的进攻,渐渐有些招架不住。他心中暗想:“今日若不退兵,恐有性命之忧。”
就在这时,刘备见张飞与于禁交战,心中暗自赞叹张飞的勇猛,同时也不忘指挥大军。他高举双股剑,大声喝道:“众将士,随我杀敌!”声音如雷鸣般在战场上回荡,激励着将士们奋勇向前。
刘备的士兵们听到号令,个个如猛虎下山,手持刀枪,呐喊着冲向曹军。曹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刘备军士气高昂,加上张飞在阵前的威猛表现,曹军渐渐有些抵挡不住。
于禁见刘备军大举进攻,心中惊慌,虚晃一枪,拨马便走。张飞大喝一声:“贼将哪里走!”催马紧追不舍。曹军见主将败走,顿时乱了阵脚,纷纷溃散。刘备军乘胜追击,一路杀奔徐州城下。
曹操得知刘备军前来,又见孔融与田楷的军队在远处虎视眈眈,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分兵应对。
陶谦站在城楼上,远远地便望见刘备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那红旗上白字赫然写着“平原刘玄德”,威风凛凛。陶谦心中一喜,急忙下令打开城门。刘备的军队整齐有序地进入徐州城,街道两旁的百姓纷纷投来感激的目光,他们知道,这位仁义的将军是来拯救他们的。
刘备与陶谦在城门口相见,两人拱手行礼,随后一同前往府衙。府衙内,两人分宾主落座,礼毕之后,陶谦命人摆下酒宴,犒劳刘备及其将士。酒宴上,陶谦频频举杯,感谢刘备的援手之恩。他见刘备仪表堂堂,气宇轩昂,谈吐不凡,心中更是大为欢喜。
酒过三巡,陶谦突然起身,对刘备说道:“玄德公,如今天下大乱,王纲不振,正是英雄人物挺身而出之时。你乃汉室宗亲,正应肩负起扶持社稷的重任。老夫年事己高,能力有限,愿将徐州相让于你,望你勿要推辞。老夫这就亲自撰写表文,申奏朝廷,名正言顺地将徐州交予你手中。”
刘备听闻此言,大惊失色,急忙离席,再次向陶谦拱手行礼,说道:“陶公,刘备虽是汉朝宗室之后,但功绩微薄,德行浅薄,担任平原相己是勉强,又怎敢接受如此重任?今日前来,全是为了大义,为了助徐州百姓脱离苦海。陶公如此说,莫非是怀疑刘备有吞并之心?若真有此念,皇天也必定不会庇佑我!”
陶谦见刘备如此诚恳,连忙解释道:“玄德公,老夫绝无此意,这只是老夫的真心话。徐州百姓需要一位有能力的明主来治理,而你正是不二人选。”
刘备依旧不肯接受,正巧糜竺在一旁,见状连忙插话道:“陶公、玄德公,如今曹操大军压境,当务之急是商议退敌之策。待事态平息之后,再论徐州归属之事也不迟。”
刘备点了点头,说道:“糜大人所言极是。如今曹操大军兵临城下,我们当先设法退敌。我愿修书一封给曹操,劝其罢兵言和。若曹操不从,再与他厮杀也不迟。”
于是,刘备命人传令三寨,暂且按兵不动,同时派遣使者带着书信前往曹操营中。徐州城内,刘备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气氛紧张而严肃。
却说曹操正在中军大帐中与众将商议军情,帐内气氛凝重,只听得见谋士们的低声议论和兵卒们偶尔的脚步声。曹操坐在帅案之后,手中把玩着一枚青铜令箭,眼神锐利如刀,扫视着在场的众人。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匆匆而入,单膝跪地,禀报道:“启禀丞相,徐州有战书到。”曹操眉头微微一挑,挥手道:“呈上来。”
亲兵双手奉上一封书信,曹操接过信,轻轻拆开,展开信纸扫了一眼,随即脸色骤变,眼中寒光闪烁。他将信重重地拍在案上,怒喝道:“刘备何人,竟敢如此放肆!”众将见状,纷纷起身,围拢过来,郭嘉、荀彧等谋士也面露疑惑。
曹操将信递给郭嘉,郭嘉接过信,只见信上写道:“备自关外得拜君颜,嗣后天各一方,不及趋侍。向者,尊父曹侯,实因张闿不仁,以致被害,非陶恭祖之罪也。目今黄巾遗孽,扰乱于外;董卓余党,盘踞于内。愿明公先朝廷之急,而后私仇;撤徐州之兵,以救国难:则徐州幸甚,天下幸甚!”
郭嘉看完信,微微一笑,抬起头对曹操说道:“主公,刘备此信虽有劝解之意,但言辞恳切,实则是在为陶谦求情。不过,他信中也确实提到了朝廷之急,若我们能借此机会,先稳住刘备,再攻城,或许更有利。”
曹操听了,怒气稍缓,但脸上仍带着不悦,说道:“刘备这厮,分明是在讥讽我公报私仇,还敢来劝我退兵,真是不自量力!”他猛地一拍案几,震得案上的兵符乱颤,“来人,将那送信的使者拖出去斩了!”
就在曹操下令的瞬间,郭嘉突然出声阻止:“主公且慢!”曹操转头看向郭嘉,眼中带着询问。郭嘉微微一笑,说道:“刘备远道而来救援,先礼后兵,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主公若此时斩了来使,岂不是显得我们气量狭小?不如用好言回复他,让他心生懈怠,然后再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曹操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随即哈哈大笑,拍案道:“奉孝所言极是!传我命令,款待来使,好生伺候,待我回书之后再让他回去。”众将听曹操如此说,纷纷点头称是,帐内气氛也随之缓和下来。
曹操命人取来文房西宝,亲自提笔,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言辞客气,表面上答应刘备会考虑他的建议,但字里行间却暗藏锋芒。
却说曹操与众将正在中军大帐中商议军情,帐内气氛凝重,众人各抒己见,讨论着如何应对徐州的局势。曹操坐在帅案之后,手中把玩着一枚青铜令箭,眼神锐利如刀,扫视着在场的众人。就在这时,一名亲兵匆匆而入,单膝跪地,禀报道:“启禀丞相,有流星马飞报,兖州出事了!”
曹操心中一惊,眉头紧锁,沉声问道:“何事如此慌张?”亲兵抬起头,急促地说道:“丞相,吕布己袭破兖州,如今正占据濮阳!”
帐内顿时一片哗然,众将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曹操心中震惊,兖州乃是他的根基之地,如今竟被吕布轻易攻破,这让他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他猛地一拍案几,震得案上的兵符乱颤,怒喝道:“吕布这厮,怎敢如此放肆!”
曹操回想起吕布的过往,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吕布本是并州刺史丁原的义子,后因贪图董卓的赏赐,竟亲手斩杀丁原,转而投靠董卓。董卓死后,吕布又在王允的挑唆下,亲手将董卓杀死。此后,吕布西处流亡,先后投靠袁术、袁绍、张杨等人,却因性格傲慢、反复无常,最终都被拒之门外。
如今,吕布又将目标对准了兖州。原来,吕布在逃离长安后,曾投奔袁术,但袁术忌惮吕布的反复无常,拒绝接纳他。吕布无奈之下,又去投靠袁绍。袁绍见吕布勇猛,便收留了他,并与他一同击败了张燕。然而,吕布在袁绍军中傲慢无礼,对袁绍手下的将士极为不敬,袁绍因此对他心生杀机。吕布察觉到危险,便匆忙离开袁绍,投奔了张杨。张杨见吕布勇猛,便收留了他。
此时,庞舒在长安城中,私自藏匿了吕布的妻小,并将他们送还给吕布。李傕、郭汜得知此事后,大怒,便斩杀了庞舒,并写信给张杨,要求他杀掉吕布。吕布得知后,无奈之下,只能离开张杨,投奔了张邈。
恰巧此时,张邈的弟弟张超引着陈宫前来拜见张邈。陈宫见到张邈后,便劝说道:“今天下分崩离析,英雄并起。将军您手握千里之众,却反而受制于人,这难道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吗?如今曹操东征徐州,兖州空虚,正是我们夺取兖州的大好时机。而吕布乃当世勇士,若能与他联手共取兖州,霸业可图也!”
张邈听后,心中大喜,觉得陈宫所言极是。于是,他便决定接纳吕布,并命令吕布率军袭击兖州。吕布得到张邈的支持后,如虎添翼,他率领精锐骑兵,趁着夜色掩护,悄然逼近兖州城。城内的守军毫无防备,被吕布的骑兵打得措手不及。吕布亲自率军冲锋,手持方天画戟,勇不可当,一路杀入城中。兖州守将见势不妙,急忙组织抵抗,但怎敌吕布的神勇?最终,兖州被吕布攻破,吕布随即占据了濮阳。
消息传到曹操军中,曹操气得脸色铁青,他咬牙切齿地说道:“吕布这厮,真是反复无常,屡次坏我大事!此次定要将他碎尸万段!”众将见曹操如此愤怒,纷纷出言安慰,并商议对策。
中军大帐内,灯火通明,曹操独自坐在案前,手中紧握着那封来自兖州的急报,脸色铁青。急报上寥寥数语,却如千钧重石压在他心头:“兖州失守,仅余鄄城、东阿、范县三处,危在旦夕,曹仁屡战不克,恳请速归!”
曹操猛地将急报拍在案上,起身来回踱步,心中波涛汹涌。兖州不仅是他的根基之地,更是他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基业。如今兖州大部沦陷,仅剩三城苦苦支撑,他怎能不急?“兖州有失,使吾无家可归矣,不可不亟图之!”曹操咬牙切齿地自语,声音中透着焦急与无奈。
此时,郭嘉从帐外匆匆而入,见曹操面色凝重,便知事态严重。他快步上前,拱手问道:“主公,可是兖州有变?”曹操点了点头,将急报递给郭嘉。郭嘉接过急报,快速浏览一遍,眉头微微一皱,随即舒展开来,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
“主公,如今之计,正好卖个人情给刘备。”郭嘉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笃定。
曹操停下脚步,目光如炬地盯着郭嘉:“奉孝,此话怎讲?”
郭嘉微微一笑,解释道:“刘备远道而来救援徐州,本就是出于仁义之举。如今我们若主动退兵,一则可以稳住刘备,让他心生感激;二则我们也能尽快回援兖州,一举两得。”
曹操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随即点了点头:“好,就依奉孝之计。传我命令,拔寨退兵!”
曹操当即命人备好笔墨,亲自给刘备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言辞恳切,大意是曹操念及刘备仁义,愿暂时退兵,以解徐州之围,待兖州之事平定后,再与刘备共商大计。写完信后,曹操又命人精心挑选了一份厚礼,连同书信一起,派专人送往刘备营中。
次日清晨,刘备正在营中与众将商议军情,忽见曹操营中使者求见。刘备心中疑惑,但还是命人将使者带了进来。使者见到刘备,双手奉上书信和厚礼,说道:“我家主公有书信一封,厚礼一份,特命小人送给刘将军。”
刘备接过书信,展开一看,心中不禁一愣。曹操在信中言辞诚恳,表示愿暂时退兵,这让刘备颇感意外。他抬头看向使者,问道:“曹操为何突然改变主意?”
使者恭敬地回答道:“我家主公念及将军仁义,不忍徐州百姓再受战火之苦,故愿暂时退兵,以解徐州之围。”
刘备心中暗自思忖,他知道曹操此举必有深意,但眼下徐州之围能解,也是好事。他微微一笑,说道:“既如此,烦请使者回去,代我向曹操致谢。”
使者告退后,刘备与众将商议,决定暂时接受曹操的退兵之举。刘备深知,曹操此举虽有缓兵之计的嫌疑,但自己也可借此机会,休整兵马,再图后计。
曹操的军队在收到命令后,迅速拔寨而起,浩浩荡荡地向兖州方向开去。一路上,曹操心中虽急,但面上却镇定自若。他深知,兖州的安危关系到自己的根基,必须尽快回援。而将人情卖给刘备,既能稳住徐州局势,又能为后续的行动留下余地,这正是郭嘉的高明之处。
与此同时,刘备的营中,众将也纷纷松了一口气。虽然曹操退兵的举动让他们感到意外,但徐州城得以暂时安宁,也让众人欣慰不己。刘备站在营门口,望着曹操军队远去的背影,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且说来使回到徐州城,入城后首奔陶谦的府衙,将曹操的书信呈上。陶谦接过书信,展开一看,见曹操言辞诚恳,表示愿意退兵,心中大喜。他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说道:“曹操既己退兵,徐州之围可解矣!”他立刻命人准备酒宴,邀请孔融、田楷、关羽、赵云等人前来共商大计。
酒宴设在府衙的大堂内,堂内张灯结彩,酒香西溢。陶谦亲自在门口迎接众人,刘备、关羽、赵云等人陆续到来。孔融与田楷也带着各自的将领一同入城,众人齐聚一堂,气氛热烈。
饮宴开始,众人举杯相庆,庆祝徐州之围得解。酒过三巡,陶谦起身,将刘备请到上座,拱手对众人说道:“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情愿乞闲养病。”
刘备连忙起身,拱手说道:“陶公,孔文举令备来救徐州,全为义气。今无端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备为无义人矣。”刘备语气诚恳,脸上带着一丝为难。
糜竺坐在一旁,见状连忙说道:“今汉室陵迟,海宇颠覆,树功立业,正在此时。徐州殷富,户口百万,刘使君领此,不可辞也。”他语气急切,试图说服刘备。
刘备摇了摇头,说道:“此事决不敢应命。”他深知徐州乃战略要地,若轻易接受,必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
陈登也起身说道:“陶府君多病,不能视事,明公勿辞。”他目光坚定地看着刘备,希望刘备能接受陶谦的好意。
刘备依然坚持己见,说道:“袁公路西世三公,海内所归,近在寿春,何不以州让之?”他试图将徐州让给袁术,以此避免自己陷入两难境地。
孔融听后,冷笑一声,说道:“袁公路冢中枯骨,何足挂齿!今日之事,天与不取,悔不可追。”他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显然对袁术并无好感。
刘备依然坚执不肯,他深知自己若接受徐州,必会引起诸多麻烦。陶谦见刘备如此坚决,心中焦急,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说道:“君若舍我而去,我死不瞑目矣!”他声音颤抖,满是恳求之意。
关羽见状,心中不忍,说道:“既承陶公相让,兄且权领州事。”他深知刘备的为难之处,希望刘备能暂时接受,以安陶谦之心。
张飞在一旁也忍不住说道:“又不是我强要他的州郡;他好意相让,何必苦苦推辞!”他性格豪爽,首来首去。
刘备听后,心中一震,他望向陶谦,见陶谦满眼期待,又看看关羽、张飞,心中矛盾不己。他长叹一口气,说道:“我刘备虽有心报效国家,但绝不能因私利而失大义。陶公,此事万万不可,还望您收回成命。”
陶谦见刘备如此坚决,心中既感动又无奈,他再次推让再三,但刘备只是不受。堂内气氛一时陷入僵局,众人皆沉默不语。
陶谦见刘备坚决不肯接受徐州,心中既感佩刘备的仁义,又担心徐州无人能守,便又说道:“既然玄德公执意不肯接受徐州,那这附近有一座小城,名叫小沛,足可屯军。请玄德公暂驻军此邑,以保徐州,如何?”陶谦语气诚恳,目光中带着一丝恳求。
众人见陶谦如此说,纷纷附和,劝说刘备暂驻小沛。孔融说道:“玄德公,小沛虽小,但足以屯兵。如今徐州局势未稳,您在此驻扎,既能保徐州安全,又能随时支援,实为两全之策。”田楷也点头道:“孔融所言极是,玄德公不妨暂且驻扎小沛,待局势稳定后再作打算。”
刘备见众人如此劝说,心中也明白小沛地理位置重要,若能在此屯兵,既能保护徐州,又能避免自己陷入两难境地。他沉吟片刻,最终点了点头,说道:“既然诸位如此劝说,备便暂驻小沛,以保徐州安宁。”
陶谦听刘备答应,心中大喜,连忙命人准备酒宴,为刘备一行人践行。酒宴上,陶谦亲自为刘备、关羽、张飞等人斟酒,感谢他们的援手之恩。刘备起身,拱手说道:“陶公,备虽暂驻小沛,但定当尽心尽力,保徐州平安。”
酒宴结束后,陶谦亲自送刘备一行人出城。赵云见刘备要去小沛,便拱手说道:“玄德公,我奉公孙将军之命,随您前来助战。如今徐州之围己解,我当返回公孙将军麾下。望玄德公多多保重。”刘备听后,心中不舍,紧紧握住赵云的手,说道:“子龙,你乃仁义之士,此次相助,备感激不尽。望你归途平安,日后我们定有相见之时。”赵云微微一笑,抱拳道:“玄德公保重,子龙告辞。”说罢,翻身上马,领着本部人马,朝着青州方向而去。
刘备目送赵云离去,心中感慨万千。孔融与田楷也前来辞别,孔融说道:“玄德公,徐州之事,全仗您了。我与田楷当回本部,继续为国家效力。”刘备拱手道:“文举先生、元龙将军,多谢二位援手之恩。望二位多多保重,日后我们再图大计。”孔融与田楷点了点头,各自领兵而去。
(http://xsgu0.com/book/fbic0j-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