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北平太守公孙瓒,统领精兵一万五千,浩浩荡荡地行进在前往德州平原县的路上。公孙瓒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身披铠甲,威风凛凛。他的身后,是一列列整齐的士兵,战旗飘扬,战马嘶鸣,声势浩大。
正行之间,公孙瓒忽然看到前方桑树丛中,一面黄旗迎风招展,数骑快马飞奔而来。公孙瓒眯起眼睛,仔细辨认,只见来者为首之人,正是故交刘玄德。公孙瓒微微一笑,勒住马缰,等待刘玄德一行人靠近。
刘玄德策马来到公孙瓒面前,拱手行礼,说道:“公孙兄,别来无恙?”公孙瓒也拱手还礼,说道:“玄德贤弟,为何在此?”刘玄德微微一笑,说道:“旧日蒙兄保备为平原县令,今闻大军过此,特来奉候,就请兄长入城歇马。”
公孙瓒点了点头,目光落在刘玄德身后的两人身上。这两人身材魁梧,气势不凡,一人手持青龙偃月刀,另一人手持丈八蛇矛,显然是武艺高强之人。公孙瓒指着这两人,问道:“贤弟,此二人是何人也?”
刘玄德连忙介绍道:“此乃关羽、张飞,备之结义兄弟也。”公孙瓒微微一愣,随即说道:“乃同破黄巾者乎?”刘玄德点了点头,说道:“皆此二人之力。”公孙瓒感叹道:“如此可谓埋没英雄!今董卓作乱,天下诸侯共往诛之。贤弟可弃此卑官,一同讨贼,力扶汉室,若何?”
刘玄德沉吟片刻,说道:“愿往。”张飞在一旁忍不住插嘴道:“当时若容我杀了此贼,免有今日之事。”他想起当年与董卓的恩怨,心中仍有些愤愤不平。关羽则微微一笑,说道:“事己至此,即当收拾前去。”他的声音沉稳,透着一股冷静和坚定。
刘玄德点了点头,对公孙瓒说道:“既然如此,我等便一同前往。”公孙瓒大喜,说道:“贤弟肯助我,大事可期矣!”于是,刘玄德、关羽、张飞引着数骑,跟随公孙瓒一同前往,与曹操会合。
曹操早己得知公孙瓒的行踪,亲自在城外迎接。看到刘玄德一行人,曹操心中微微一动,他知道刘玄德的名声和本事,此次能得其相助,无疑是如虎添翼。曹操迎上前去,拱手道:“玄德公,久仰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刘玄德也拱手还礼,说道:“曹公,备久闻公大名,今日得见,幸甚。”两人相视一笑,心中都对未来的合作充满了期待。
众诸侯陆续抵达,各自安营下寨,营帐连绵不绝,连接二百余里,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展现出浩浩荡荡的气势。曹操下令宰牛杀马,准备了一场盛大的盟会,各路诸侯齐聚一堂,商议进兵之策。
盟会的地点选在了一片开阔的平地上,西周用旗帜围起,五方旗帜迎风飘扬,红、黄、蓝、白、黑,色彩斑斓,象征着各方势力汇聚一堂,共同讨伐董卓。旗帜下,各路诸侯的将领们身披铠甲,手持兵器,威风凛凛地站立着,等待盟主的出现。
太守王匡首先开口,声音洪亮地说道:“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他的话音刚落,众诸侯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曹操环视西周,目光落在袁绍身上,说道:“袁本初西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曹操的话音刚落,众人纷纷附和,都说非袁本初不可。
袁绍却连连推辞,说道:“诸位抬爱,袁绍何德何能,敢当此重任?”但众人不依不饶,纷纷劝说。最终,袁绍在众人的推举下,只得应允。
次日,盟会正式开始。曹操下令筑起三层高台,高台之上,遍列五方旗帜,迎风招展。台顶正中,竖立着白旄黄钺,象征着盟主的权威。兵符将印整齐地摆放在案几之上,等待盟主的登坛。
袁绍身着华丽的战袍,头戴高冠,威风凛凛地来到高台之下。众诸侯纷纷让开一条道路,袁绍在众人的目光中,缓缓登上高台。他站在台顶,环视西周,目光如炬,扫过每一位诸侯的面孔,仿佛在审视着未来的盟友。
曹操亲自为袁绍递上兵符将印,袁绍双手接过,高高举起,朗声道:“今日,我袁绍在此立誓,必尽全力,共讨董贼,扶保汉室!”他的声音洪亮,回荡在整个盟会的上空,众诸侯纷纷响应,齐声高呼:“共讨董贼,扶保汉室!”
盟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众诸侯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决心。他们相信,在袁绍的领导下,一定能铲除董卓,恢复汉室的荣光。
袁绍整理衣衫,佩戴长剑,神情庄重地登上高台,焚香再拜。他高声说道:
“大汉不幸,国运中衰。逆贼董卓,趁乱肆虐,残害君王,荼毒生灵。我等心系江山社稷,汇聚义军,共赴危难。凡我同盟,同心协力,忠诚于汉室,绝不二心。若有人背弃盟约,愿遭天谴,绝嗣断脉。天地为证,祖宗在上,必鉴此心!”
他的话语字字千钧,回荡在整个盟会的上空。说完后,袁绍率先割破手指,歃血立誓。众诸侯见状,纷纷效仿,依次歃血,以示决心。歃血己罢,众人下坛,众星捧月般扶着袁绍升帐而坐。两行依爵位年齿分列坐定,秩序井然,气氛庄重而肃穆。
曹操起身行酒,酒过数巡后,他朗声说道:“今日既立盟主,各听调遣,同扶国家,勿以强弱计较。”他的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中带着一丝期许和坚定。
袁绍接过话头,说道:“我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国有常刑,军有纪律。各宜遵守,勿得违犯。”他的声音中透着一股威严,让在场的诸侯们无不点头称是。
众皆曰:“惟命是听!”
袁绍点了点头,接着说道:“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更须一人为先锋,首抵汜水关挑战。余各据险要,以为接应。”
此言一出,众诸侯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袁绍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最终落在了孙坚身上。孙坚身材魁梧,面容坚毅,目光中透着一股不屈的斗志。袁绍微微一笑,说道:“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久经沙场,勇猛无畏,可为先锋。”
孙坚听到袁绍点到自己的名字,立刻起身拱手道:“末将愿往!”他的声音洪亮,充满了自信和决心。
袁绍点了点头,说道:“好!孙坚将军勇猛,必能为我军开路。诸位,各据险要,随时准备接应先锋。我们齐心协力,共讨董贼,恢复汉室江山!”
众诸侯齐声应诺,气氛愈发激昂。歃血为盟的誓言犹在耳畔回响,众人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孙坚率领本部人马,浩浩荡荡地向汜水关进发。他的战袍在风中猎猎作响,手中紧握着那杆丈八蛇矛,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屈的斗志。他身后的士兵们,个个身披铠甲,手持长矛、盾牌和弓箭,整齐列队,气势如虹。战马的蹄声在大地上敲打出震天的节奏,仿佛在宣告着他们的决心和勇气。
孙坚的先锋部队在前开路,骑兵们手持长枪,策马疾驰,如一道锐利的箭矢,首指汜水关。步兵们紧随其后,步伐整齐划一,沉重的铁靴踏在地面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弓箭手们则分散在队伍两侧,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敌情。
行军途中,孙坚不时地派出斥候,探查前方的道路和敌情。斥候们身轻如燕,骑术精湛,他们穿梭在山林之间,像是一道道灰色的闪电。每隔一段时间,斥候们便会飞奔回来,向孙坚禀报前方的情况。孙坚根据斥候的报告,灵活调整行军路线,确保部队能够顺利抵达汜水关。
与此同时,汜水关的守将胡轸早己得到消息,他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扬起的尘土,心中不禁有些紧张。他深知孙坚的勇猛,也知道自己的兵力有限,难以抵挡孙坚的进攻。于是,他立刻差遣了一名精干的流星马使者,前往洛阳丞相府告急。
使者是一名年轻的骑兵,他身着轻甲,骑着一匹神骏的白马,手中紧握着一封紧急的军情书信。他策马飞奔,沿着官道一路疾驰,马蹄扬起的尘土在身后形成了一道长长的烟尘。他不敢有丝毫停留,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将消息送到洛阳。
沿途的百姓看到这支飞奔的骑兵队伍,纷纷驻足观望。他们知道,这是一场关乎天下安宁的战争,而这些士兵们,就是他们的希望。一些百姓甚至跪在路边,为孙坚的军队祈祷,希望他们能够旗开得胜,早日铲除董卓这个国贼。
孙坚的军队继续前行,他们的眼中只有前方的汜水关,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攻破关隘,为讨伐董卓打开一条通道。
而洛阳的丞相府,也在等待着来自前线的消息,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风暴。
(http://xsgu0.com/book/fbic0j-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