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重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重生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重生》

——粤语诗《金鸡岭嚟话金鸡》的文化解码

文/元诗

在中国诗歌的星空中,方言诗始终如同那些倔强的星辰,虽不夺目却自持光芒。粤语诗《金鸡岭嚟话金鸡》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姿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方言诗歌现代命运的绝佳样本。这首诗表面上吟咏粤北名胜金鸡岭,实则通过方言的抵抗性书写,完成了一场关于地方记忆与文化认同的深刻对话。当诗人树科以"面向北方,心口同一"开篇时,他不仅在地理上定位了金鸡岭,更在文化上宣示了方言诗歌的立场——既保持对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又坚守岭南语言文化的独特性。

粤语作为汉语族的重要方言,承载着唐宋雅言的诸多遗韵。明代音韵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早己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粤语保留了完整的入声系统和大量古汉语词汇,这使得粤语诗歌天然具有音韵上的优势。《金鸡岭嚟话金鸡》中"吕洞宾嘅神神秘秘"一句,"嘅"字作为粤语特有的结构助词,不仅完成了语法功能,更在音律上形成顿挫,与"秘"字的闭口韵形成呼应,重现了古典诗词"一唱三叹"的韵律美感。这种语言特质,恰如清代粤籍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所言:"粤人作诗,往往平仄相间而自成律吕,盖得天地自然之音也。"

诗歌中"造就咗湖广啲福禄"一句,展现了粤语在词汇层面的独特表现力。"咗"表示完成时态,"啲"表示少量或部分,这些语法成分在标准汉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这种差异不是缺陷,而是一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曾提出"陌生化"理论,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打破感知的自动化。粤语诗歌正是通过这种语言上的"陌生化",使读者在理解过程中产生新的审美体验。当北方读者遇到"咗"、"啲"等字时,必须放慢阅读速度,从而更深入地体味诗句的内涵,这正是方言诗歌的艺术价值所在。

《金鸡岭嚟话金鸡》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语言形式,更在于其构建的地方想象共同体。诗中"人杰地灵,中华化身……"的表述,将金鸡岭这一地理标志升华为文化象征。法国思想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指出,地方记忆是集体认同的重要载体。诗人通过粤语这一"文化密码",唤醒了岭南族群的共同记忆。金鸡岭不再仅仅是地质奇观,而成为连接个体与群体、地方与国家的文化节点。这种表达方式,与宋代苏轼在《虔州八境图》诗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在地认同一脉相承,却又因方言的运用而更具当代意义。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粤语诗歌面临着标准语的压力与数字时代的挑战。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结构影响思维模式和文化表达。当标准汉语成为主流表达媒介时,粤语诗歌实际上是在为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提供庇护。《金鸡岭嚟话金鸡》这样的作品,恰如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所说的"弥赛亚式的小门",在主流文化的宏大叙事中保留了一条回归本真表达的路径。诗人选择用粤语书写金鸡岭,不仅是对地方文化的忠诚,更是对文化单一性的抵抗。

从诗歌技巧分析,《金鸡岭嚟话金鸡》展现了方言诗歌独特的意象系统。"吕洞宾"这一道教意象的引入,将地方传说与宗教文化相融合,构建了多层次的意义网络。这种处理方式令人想起唐代诗人曹唐的游仙诗,却又因方言的鲜活质感而更具当下性。诗歌结尾的省略号,既是对金鸡岭传说的开放式处理,也暗示了粤语文化仍在书写中的历史进程。这种艺术手法,与艾略特提出的"客观对应物"理论不谋而合——通过具体的地方意象表达普遍的文化关切。

粤语诗歌的生存困境与突围可能,在《金鸡岭嚟话金鸡》中得到了辩证体现。一方面,方言写作面临着读者群萎缩的危机;另一方面,数字媒介又为方言传播提供了新渠道。这首诗被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本身就标志着粤语诗歌从口头传统向印刷文化的成功转型。意大利学者翁贝托·艾柯在《开放的作品》中强调,艺术作品的意义在于其可被多重解读的潜力。粤语诗歌正是因其语言的特殊性,而具备了这种"开放性",能够被不同方言背景的读者进行个性化解读。

回望中国诗歌史,方言写作始终是激活文学传统的重要力量。从《诗经》的十五国风,到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再到清代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方言一首是诗歌创新的源泉。《金鸡岭嚟话金鸡》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又赋予其当代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地方性知识的价值被重新发现,方言诗歌恰逢其时地成为文化多样性的守护者。

《金鸡岭嚟话金鸡》虽篇幅短小,却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方言诗歌价值的丰富维度。这首诗证明,方言不是文学的边缘,而可能是新经典诞生的沃土;不是沟通的障碍,而是文化深度的保证。在标准语日益主导的今天,粤语诗歌如同诗中的金鸡岭,以其倔强的姿态,"面向北方"却保持"心口同一",既归属于中华文化的大传统,又守护着岭南语言的小传统。这种辩证统一,或许正是方言诗歌在当代最珍贵的文化品格。

当我们在数字时代的洪流中寻找文化根脉时,《金鸡岭嚟话金鸡》这样的粤语诗歌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放弃差异,而在于在差异中寻找共鸣;不在于抹平特色,而在于将特色转化为普遍可理解的艺术表达。这首诗最终指向的,不仅是金鸡岭的地方记忆,更是所有面临消逝危险的地方文化的共同命运——在抵抗中重生,在坚守中创新,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最动人的风景。


    (http://xsgu0.com/book/f0bhhj-3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