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第一峰》(粤语诗)
文/树科
广东最高峰
大名石坑崆
超过咗西岳
差啲华山同……
高又点话啫
天下处最穷
韩愈啊韩公
绿水青山拥……
嘻嘻,今日嘅世界
睇法最佳宇宙观……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5.5.粤北韶城沙湖畔
《方言与哲思交织下的岭南奇峰》
—— 论《天南第一峰》的诗学突破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图景中,方言诗始终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标识与鲜活的语言质感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树科的粤语诗《天南第一峰》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传统诗歌美学与现代语言实验的交界处激荡起层层涟漪。这首作品以广东最高峰石坑崆为吟咏对象,将粤语方言的俚俗灵动与深邃的哲学思考熔于一炉,在山水诗的古老传统中开辟出一条充满现代意识的创作路径。
一、方言入诗:语言符号的地域突围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独特的语音韵律、语法结构与文化记忆。《天南第一峰》开篇即以极具粤语特色的表述 “广东最高峰,大名石坑崆,超过咗西岳,差啲华山同” 闯入读者视野。“咗”“啲” 等粤语虚词的频繁使用,不仅赋予诗歌口语化的鲜活质感,更打破了传统诗歌语言的典雅范式。这种语言选择并非简单的地域猎奇,而是诗人对主流诗歌话语体系的主动突破。
在诗歌语言发展史上,方言入诗早有先例。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巧妙化用巴楚方言,将民间情歌的质朴与文人诗歌的含蓄完美融合。宋代柳永词中 “针线闲拈伴伊坐” 的市井俚语,亦为婉约词风注入生活气息。然而,树科的粤语诗创作与古人有着本质区别。古代诗人对方言的运用多为局部点缀,而《天南第一峰》则以粤语为全诗语言基底,构建起完整的地域化语言系统。这种创作策略使诗歌成为地域文化的显性标识,读者即便不懂粤语,也能从独特的词汇与句式中感受到强烈的岭南文化气息。
粤语的使用还带来了诗歌节奏的革新。粤语九声六调的复杂语音系统,相较于普通话的西声,为诗歌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声调变化。“高又点话啫,天下处最穷” 中,“啫” 字的短促入声与前文的平声字形成鲜明对比,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这种独特的语音节奏打破了传统格律诗的平仄规则,却又在自由中暗含韵律,体现了诗人对粤语语音特质的深刻把握。
二、意象重构:山水诗传统的现代解构
山水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型,自谢灵运开创以来,形成了 “情景交融”“以景喻理” 的创作传统。王维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借山水之景展现禅意哲思;孟浩然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以雄浑山水寄托济世情怀。然而,《天南第一峰》并未延续这一传统的抒情模式,而是对山水意象进行了现代性的解构与重构。
诗歌中 “高又点话啫,天下处最穷” 的表述,颠覆了人们对高山巍峨崇高的固有认知。在传统山水诗中,高山往往象征着人格的高洁、精神的超越,如杜甫笔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泰山,是诗人壮志豪情的外化。而树科笔下的石坑崆,却因 “穷” 消解了这种崇高感。这里的 “穷” 并非指物质匮乏,而是对传统山水审美观念的质疑 —— 当人们一味追求高度带来的视觉震撼与精神优越感时,是否忽略了山水本身的多元价值?
韩愈的典故运用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解构。“韩愈啊韩公,绿水青山拥”,将韩愈被贬岭南的历史事件与石坑崆的山水联系起来。韩愈曾在岭南写下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的悲怆诗句,其笔下的岭南山水充满瘴疠之气,是政治失意与人生困境的象征。而树科却以 “绿水青山拥” 赋予岭南山水全新的意义,消解了历史叙事中岭南的边缘性与负面性,展现出对地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价值重估。
三、哲思彰显:现代意识的诗意表达
《天南第一峰》最具价值之处,在于其蕴含的现代哲学思考。诗歌结尾 “嘻嘻,今日嘅世界,睇法最佳宇宙观” 看似轻松诙谐,实则蕴含着深刻的认知方法论。在传统山水诗中,诗人往往通过山水寄托个人情感或道德理想,而树科却将视角从个体经验转向对世界认知方式的探讨。
这种对认知方式的反思,与后现代哲学中的解构主义思潮形成某种呼应。解构主义强调打破既定的意义体系与认知框架,重新审视事物的本质。在诗歌中,“高” 与 “穷” 的悖论式表述,正是对传统价值评判标准的解构。当人们以高度作为衡量山峰价值的唯一标准时,实则陷入了认知的片面性。而 “最佳宇宙观” 的提出,暗示着一种超越单一视角、以多元包容的态度看待世界的认知方式。
这种现代意识的表达,使诗歌突破了山水诗的传统边界,具有了更广阔的哲学维度。它不再满足于描绘山水之美或抒发个人情怀,而是试图通过诗歌语言揭示人类认知的局限与可能。这种创作追求在当代诗歌中并不多见,彰显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追求与思想深度。
西、文化反思:地域书写的深层意蕴
《天南第一峰》的创作,不仅是诗歌艺术的创新,更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刻反思。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地域文化面临着被同质化的危机。许多方言逐渐消失,地域特色在现代化浪潮中日益模糊。树科选择以粤语创作,本身就是对地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诗歌中对石坑崆的书写,将岭南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石坑崆作为广东最高峰,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地标,更成为岭南文化的象征。通过对这一意象的挖掘与重塑,诗人展现了岭南文化独特的精神气质 —— 包容、务实、敢于突破传统。这种地域文化的书写,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地域特色不应成为创作的局限,而应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天南第一峰》的创作体现了当代诗人对文化身份的自觉探索。在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持地域特色的同时融入现代意识,是每个诗人都面临的课题。树科的实践表明,方言诗可以成为连接地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桥梁,在传承与创新中开辟诗歌创作的新境界。
结语
树科的《天南第一峰》以其独特的方言表达、新颖的意象重构、深刻的哲思内涵与强烈的文化反思,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这首作品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诸多限制,在语言、意象、思想等层面实现了多重突破。它证明方言诗不仅可以承载地域文化特色,更能表达现代意识与哲学思考。在诗歌创作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天南第一峰》的创作经验值得更多诗人借鉴与思考。它启示我们,诗歌的创新不应局限于形式的变革,更应注重思想的深度与文化的厚度。唯有如此,诗歌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继续承担起表达人类情感、探索精神世界、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使命。
(http://xsgu0.com/book/f0bhhj-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