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丹霞三叠音,韶韵千古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7章 丹霞三叠音,韶韵千古吟

 

《丹霞三叠音,韶韵千古吟》

——《丹霞三重奏》的诗学解构与文化回响

文/一言

在岭南诗学的苍茫星河中,树科的《丹霞三重奏》犹如三叠交响的韶乐华章,以粤语为琴弦,以丹霞为琴身,在粤北韶城的山水间奏响一曲跨越时空的诗性回响。这首诗以“三重奏”为结构范式,通过光影、风霜、歌谣的意象三叠,将地质史诗、文化记忆与生命吟唱熔铸成诗意的三棱镜,折射出粤北大地深邃的精神光谱。

一、赤岩光影:地质史诗的视觉诗学

"睇赤岩光影层层叠叠,见到海洋嘅琴日足迹……"开篇以"睇"(看)这一粤语特有的视觉动词切入,瞬间将读者带入丹霞地貌的视觉奇观。诗中"赤岩光影"的意象,既是对丹霞地貌色彩美学的精准捕捉,又暗合谢灵运"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的山水诗学传统。而"层层叠叠"的叠音修辞,不仅强化了地质断层的空间纵深感,更与《水经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地理书写形成互文。

"海洋嘅琴日足迹"一句堪称神来之笔。粤语"琴日"(昨日)的时间维度与"海洋"的空间维度在此碰撞,揭示出丹霞地貌作为海洋沉积岩经地壳运动抬升的演化史。这种地质时间与人类时间的叠合,恰似钱钟书所谓"史蕴诗心"的现代演绎——诗人以诗性首觉将亿万年的地质演变压缩进瞬间的视觉凝视,使坚硬的岩石成为流动的时间年鉴。

从色彩诗学角度看,"赤岩"的红色光谱在粤语文化中具有特殊象征意义。广东民间信仰中,红色既象征着岭南先民对火神的崇拜(《广东新语》载"南人尚赤,其来久矣"),又暗合丹霞山作为佛教禅宗祖庭的宗教意象。诗人在此处以色彩为媒介,将地质美学、民俗信仰与宗教文化编织成多维度的文化经纬。

二、韶石风霜:文化记忆的听觉考古

"望韶石沐千万年嘅风霜,闻韶音韶乐韶华天籁……"此段以"望"与"闻"的通感手法,构建起地质时间与文化记忆的双重叙事。韶石作为舜帝南巡奏韶乐的传说载体(《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时,乐正夔典乐,教胄子,首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在此成为文化记忆的固态化石。

"沐千万年嘅风霜"的拟人化修辞,赋予韶石以生命体征。这种将无机物生命化的手法,与艾略特《荒原》中"岩石是一群没有嘴唇的先知"形成跨时空对话。而"韶音韶乐韶华天籁"的三重递进,则构成精妙的听觉蒙太奇:韶音是具象的乐器声响(《尚书》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韶乐是系统的礼乐制度(《吕氏春秋》详载韶乐编制),韶华天籁则是超越时空的永恒之音。

在粤语诗学语境中,"韶"字具有特殊的音韵价值。粤语保留了古汉语"宵部"的发音特征,"韶"(siu4)与"啸""箫"构成押韵群组,使诗句在诵读时产生类似编钟的余韵效果。这种音韵与语义的同构关系,印证了赵元任"方言是活着的音韵学"的学术洞见。

三、长老山歌:生命吟唱的民俗诗学

"长老山歌任逍遥,史嚟喺度,几多歌谣……"末段将视角从地质史诗转向民间歌谣,完成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的诗意转向。"长老"一词既指丹霞山区的原住民长老,又暗含道家"真人""至人"的哲学意象(《庄子》载"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使民间歌谣获得形而上的精神维度。

"任逍遥"的逍遥游意象,与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精神形成跨文体呼应。这种逍遥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岭南文化中特有的生存智慧——在丹霞地貌的险峻与韶乐文化的庄严之间,民间歌谣成为调节生命节奏的弹性空间。

"史嚟喺度"(历史在此)的粤语表达,具有强烈的在场感。这种在场性既指歌谣传承的活态特征(岭南歌谣至今仍保留大量古汉语词汇),又暗合本雅明"灵光"理论中艺术品的"此时此地"性。当长老们用粤语吟唱时,那些沉睡在《粤讴》《木鱼书》中的古老音韵便获得新生,形成"过去-现在-未来"的环形时间结构。

西、三重奏的诗学范式:解构与重构

全诗采用严格的三段式结构,每段均以动词(睇/望/闻)引领,形成视觉-听觉-通感的感知序列。这种结构暗合中国古典音乐的"散-慢-中-快-散"的节奏范式,又融入西方奏鸣曲式的三乐章架构,堪称"东魂西技"的诗学实验。

在语言层面,粤语特有的虚词(嘅/喺度)、语气词(啰/啫)与文言词汇(韶华/天籁)的混用,创造出独特的语言张力。这种"文白相生"的修辞策略,既延续了岭南诗派(如梁佩兰、屈大均)的创作传统,又为方言诗歌注入现代性活力。

从文化地理学视角看,丹霞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韶乐)的双重载体,为诗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母题。诗人在此构建的"地质-文化-民俗"三重叙事,恰似丹霞地貌的"赤壁丹崖-洞穴沉积-生物群落"生态链,形成自洽的诗意生态系统。

五、粤语诗学的当代突围

在普通话诗歌占据主流的当代诗坛,《丹霞三重奏》的创作具有特殊的范式意义:

1.

?方言音韵的诗性转化?:通过保留粤语九声六调的声韵特征(如"叠叠"的入声短促与"韶华"的阳平悠长),将方言音韵转化为诗歌节奏

2.

?文化基因的解码与编码?:对丹霞地貌、韶乐传说、岭南歌谣等文化符号进行解构重组,创造新的文化语义场

3.

?身体诗学的在地实践?:将粤北山民的生存体验转化为诗性语言,实践了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文学转化

这种创作路径,与香港诗人也斯倡导的"在地性写作"、澳门诗人姚风的"殖民记忆书写"共同构成当代粤语诗歌的三重变奏,为全球化时代的方言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六、余论: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诗歌

在数字媒介时代,《丹霞三重奏》的深层价值在于其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功能。诗中的地质记忆(赤岩光影)、音乐记忆(韶乐天籁)、语言记忆(粤语歌谣)构成三维记忆矩阵,通过诗歌的象征系统实现文化基因的跨代传递。

当我们在沙湖畔诵读这首诗时,丹霞山的赤色岩层在眼前起伏,韶乐的余韵在耳畔回响,长老的歌谣在血脉中流淌。这种"以诗存史"的创作理念,使诗歌超越了审美范畴,成为文明传承的活态载体。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的家",树科以粤语为砖石,在丹霞山间筑起一座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在这座家园里,地质时间与人文时间相互缠绕,自然史诗与文化史诗同频共振,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水融。《丹霞三重奏》不仅是一首献给粤北大地的赞美诗,更是一曲献给文明传承的安魂曲,在粤语的声韵褶皱中,我们触摸到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


    (http://xsgu0.com/book/f0bhhj-1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