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市井烟火与历史回音》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2章 《市井烟火与历史回音》

 

《风采依旧》(粤语诗)

文/树科

风度楼喺十字街头

西面八方阻交通

走咗咯……

风采楼向东西桥

好得风采喺采风

浈江武江几自在……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6.13.粤北韶城沙湖畔

《市井烟火与历史回音》

——论树科《风采依旧》的时空辩证法?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浩渺星河中,粤语诗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与地域文化基因,构筑起别具一格的美学空间。树科的《风采依旧》宛如一幅岭南市井的微缩长卷,在寥寥数行中,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鲜活熔铸一炉。这首诗歌以韶关标志性建筑风采楼为叙事支点,运用粤语方言的独特韵律与意象叠加,在时空交错的维度中,演绎出城市记忆的变与恒,折射出岭南文化的深层肌理。?

一、方言诗学:粤语的在地性与诗性表达?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体系中保存中古音系最为完整的语种之一,其九声六调的复杂声韵系统本身就蕴含着天然的音乐性。在《风采依旧》中,树科摒弃了传统诗歌工整的格律束缚,转而以粤语口语的自然节奏为诗歌骨架。“风度楼喺十字街头” 中的 “喺” 字,作为粤语中表示 “在” 的常用词,瞬间将诗歌锚定在岭南的语言土壤中。这种方言词汇的运用,不仅打破了普通话诗歌的同质化表达,更赋予文本强烈的地域标识性。?

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中指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粤语诗歌中的方言词汇如同文化密码,承载着岭南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诗中 “走咗咯” 的 “咗” 字,作为粤语完成时态的标志性助词,在简洁的口语化表达中,暗含着一种时光流逝的轻描淡写。这种看似随意的语言处理,实则暗合了粤语使用者 “务实、含蓄” 的文化性格,将情感的波澜隐于市井话语的表层之下。?

从语音角度分析,粤语中大量入声字的存在为诗歌增添了短促有力的节奏感。“西面八方阻交通” 一句中,“八”“面”“阻” 等字的入声发音,如同鼓点般短促密集,与 “阻交通” 所描绘的城市拥堵场景形成声音与意义的同构。这种音义之间的巧妙呼应,展现了粤语诗歌独特的语言张力,使读者在诵读过程中,能够首观感受到城市空间的逼仄与喧闹。?

二、空间叙事:建筑符号的解构与重构?

风采楼作为韶关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明代,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在树科的诗歌中,这座建筑不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成为流动的叙事载体。诗歌开篇 “风度楼喺十字街头 / 西面八方阻交通”,将建筑置于现代城市的交通枢纽之中,“阻交通” 的现实困境与 “风度楼” 的历史厚重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空间场景的并置,暗示着历史遗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尴尬处境 —— 既作为文化符号被保留,又因功能冲突而成为城市运转的阻碍。?

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风采楼在诗歌中的双重身份,正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博弈的具象化呈现。当诗人写道 “走咗咯……”,这个省略号不仅是语言节奏的停顿,更是对建筑命运的留白。它既可能是对车辆行人匆匆离去的写实描述,也暗含着对历史建筑逐渐被边缘化的喟叹。?

诗歌的第二节实现了空间维度的转换:“风采楼向东西桥 / 好得风采喺采风”,“东西桥” 的引入拓展了诗歌的空间纵深,将视野从拥挤的十字街头延伸至开阔的江河之上。“采风” 一词双关,既指风采楼在浈江、武江之间采集风光,又暗合古代 “采风” 的文化传统,赋予建筑以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在这里,风采楼完成了从城市交通阻碍物到文化观察者的身份转变,展现出历史建筑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功能重构。?

浈江、武江的意象在诗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江水的自在流淌与城市的拥堵形成鲜明对比,“浈江武江几自在……” 的结尾,以自然之 “自在” 反衬城市之 “不自在”,构建起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这种空间叙事策略,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上升为对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关系的哲学思考。?

三、时间维度:瞬间与永恒的辩证书写?

《风采依旧》在时间处理上呈现出独特的辩证法。诗歌以 “走咗咯……” 的瞬间场景切入,捕捉到城市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片段。这种对瞬间的聚焦,类似于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罗伯 - 格里耶对物的客观描摹,通过对具体场景的细致刻画,消解传统叙事中的线性时间逻辑。然而,在看似碎片化的瞬间背后,却隐含着对历史永恒性的追寻。?

风采楼作为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建筑,本身就是时间的容器。诗中 “风采依旧” 的标题,既点明了建筑名称,又暗含对历史延续性的肯定。尽管城市空间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重构,交通方式日新月异,但风采楼依然矗立在十字街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这种 “变” 与 “恒” 的辩证关系,在诗歌中通过语言的重复与对比得以强化。例如,“风采” 一词在诗中两次出现,前一次指向建筑名称,后一次延伸为文化采风的意象,实现了从物质实体到文化符号的升华。?

在时间维度的处理上,树科巧妙运用粤语中表示时态的虚词,如 “咗”“咯” 等,将瞬间的现实场景与永恒的历史记忆编织在一起。“走咗咯” 的完成时态,既记录了当下的动态,又暗示着过去的延续;而 “几自在” 的感叹,则在对自然状态的赞美中,流露出对永恒之美的向往。这种时间处理方式,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实现了对时间哲学的深度探索。?

西、文化意蕴:岭南精神的诗性诠释?

《风采依旧》作为一首粤语诗歌,其文化意蕴深深植根于岭南文化的土壤之中。岭南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特质,这种文化基因在诗歌中通过建筑意象与语言表达得以彰显。风采楼作为历史与现实交汇的节点,既承载着中原文化的传统基因,又在岭南地域的滋养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的存在,象征着岭南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

诗中对市井生活的描绘,如 “西面八方阻交通”,展现了岭南城市的烟火气息。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延续了岭南文化 “经世致用” 的务实精神。与北方诗歌中常见的宏大叙事不同,树科的诗歌聚焦于城市空间中的细微之处,通过对建筑、交通、江水等具体物象的描写,勾勒出岭南人真实的生存状态。?

“采风” 意象的运用,更是对岭南文化中 “兼容并蓄” 特质的诗意表达。在古代,采风是收集民间歌谣、了解民情风俗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语境下,风采楼作为 “采风” 的主体,象征着岭南文化对多元信息的主动吸纳。这种古今意象的融合,体现了岭南文化在传承中创新的发展路径。?

五、诗歌艺术:简约与张力的美学平衡?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审视,《风采依旧》展现出简约与张力并存的美学特质。全诗仅用短短六行,却构建起多层次的意义空间。这种简约并非简单的内容压缩,而是通过意象的精准选择与语言的高度凝练实现的。每一个意象,无论是 “十字街头”“东西桥”,还是 “浈江武江”,都经过精心筛选,具有丰富的象征内涵。?

诗歌中的留白艺术是营造张力的重要手段。“走咗咯……” 的省略号,以及结尾处的不完整句式 “浈江武江几自在……”,都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未完成的表达,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 “飞白” 技法,在空白处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读者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到诗歌意义的建构之中,使诗歌的张力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在结构上,诗歌呈现出对称与转折的巧妙结合。前半部分聚焦于城市空间的拥挤与建筑的现实困境,后半部分则转向自然景观的开阔与建筑的文化功能。这种结构上的转折,不仅使诗歌在节奏上产生起伏变化,更在意义层面实现了从现实批判到文化反思的升华。?

结语?

树科的《风采依旧》以粤语诗歌的独特形式,在市井烟火与历史回音的交织中,完成了对城市记忆的诗意书写。诗歌通过方言的在地性表达、空间的多维叙事、时间的辩证处理以及文化意蕴的深度挖掘,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的美学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风采楼不再是单纯的建筑符号,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粤语诗歌的独特魅力,更为当代诗歌如何处理地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风采依旧》所引发的关于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思考,具有超越地域与时代的普遍意义。


    (http://xsgu0.com/book/f0bhhj-1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