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步道即诗道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章 步道即诗道

 

《步道即诗道》

——论《喺诗歌步道起飞》的时空交响

文/文言

在岭南的晨雾中,树科笔下的诗歌步道犹如一条银蛇,蜿蜒穿梭于时空的经纬之间。这首题为《喺诗歌步道起飞》的粤语诗作,以张九龄"天涯共此时"的千古绝唱为引,在望江亭的飞檐下展开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诗歌对话。诗人以步道为舟,以诗行为楫,在现实与虚幻的交界处,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诗学宇宙。

一、时空经纬的编织术

诗歌开篇即以"噈似听到张宰语"的拟声词"噈"字,瞬间将读者拉入粤语方言的独特韵律之中。这个充满口语化色彩的虚词,恰似晨钟暮鼓,在虚实相生间敲响了时空交错的序曲。张九龄的"天涯共此时"不再是历史尘埃中的绝响,而是化作可触可感的声波,在诗歌步道的石板路上回旋。这种今古对话的笔法,让人想起艾略特在《西个西重奏》中"时间现在和时间过去/也许都存在于时间未来"的哲思,树科以粤语为媒介,完成了对古典诗歌的创造性转译。

"诗国天地何其广/纵横经纬几万年"的宏大叙事,并非简单的空间铺陈。诗人巧妙运用"经纬"的双重意象:既指地理上的纵横坐标,又暗合诗歌发展的时间脉络。这种时空并置的写作策略,在但丁《神曲》的地狱-炼狱-天堂三维结构中可见端倪,而树科将其转化为具有岭南特色的诗歌地理学。望江亭作为空间坐标,与"风流往"的时间长河形成张力,使诗歌步道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隧道。

二、步道美学的诗学建构

"诗歌步道嚟翩跹"中的"嚟"字,是粤语动词特有的进行时态标记,它赋予静态的步道以舞蹈般的动态美感。这种将道路转化为诗歌载体的创作理念,与法国情境主义国际倡导的"漂移"(dérive)理论形成奇妙共振。在树科的笔下,步道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承载着诗歌精神的象征系统。每块石板都镌刻着诗行,每级台阶都通向诗意的可能。

诗人对"阅风流往"的"阅"字运用,堪称神来之笔。这个兼具阅读与检阅双重含义的动词,将望江亭转化为诗歌的瞭望塔。在这里,历史的风流人物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作为流动的诗学元素,在步道上方盘旋。这种写作手法让人想起本雅明"辩证意象"的概念,树科通过空间叙事,将零散的诗歌记忆重构为具有革命潜力的星丛。

三、方言书写的现代性突围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场中,树科选择以粤语为创作媒介,本身即是一种诗学宣言。"噈似听到"的口语化表达,打破了书面语的庄严性,使古典诗词的引用显得亲切自然。这种语言策略,与胡适白话诗运动的精神遥相呼应,却又在方言保护的维度上更进一步。正如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所言,语言差异是抵抗同一化暴力的最后堡垒,树科通过粤语书写,在普通话霸权中开辟出诗歌的飞地。

"诗歌步道起飞"的意象,暗含着方言诗歌的突围姿态。当标准语诗歌在同质化轨道上滑行时,粤语诗却如候鸟般在步道上方盘旋,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迁徙路线。这种起飞不是逃离,而是以方言为翼,在诗歌的云层中划出独特的航迹。正如帕斯在《弓与琴》中所说:"诗歌是语言的飞行",树科让粤语诗歌在步道上方完成了诗意的升空。

西、步道哲学的诗性阐释

诗歌结尾处"嚟翩跹"的舞蹈意象,将步道提升到哲学层面。这种翩跹不是无目的的旋转,而是遵循着诗歌内在的韵律法则。就像海德格尔所说"诗是存在的羊肠小道",树科笔下的步道正是这样的诗性通道。它连接着张九龄的盛唐气象与当代粤北的市井烟火,在方言的韵脚中完成着时空的缝合。

当我们在诗歌步道上漫步,每一步都踏在诗行的韵律上。树科通过这首作品,构建起一个开放性的诗学场域:在这里,古典与现代、方言与普通话、个人记忆与集体无意识,都在步道的石板路上达成和解。这种包容性的诗歌理念,与沃尔科特"改变语言就是改变思想"的箴言不谋而合,树科以粤语为支点,撬动了整个汉语诗歌的版图。

在沙湖畔的晨光中,《喺诗歌步道起飞》犹如一首流动的诗学宣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歌步道,不在地理的坐标中,而在语言的褶皱里;不在历史的尘埃下,而在当下的呼吸间。当粤语的韵律在步道上方翩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首诗的起飞,更是整个汉语诗歌在时空经纬中的壮丽航行。这种飞行没有终点,因为诗歌的步道,永远延伸在语言与存在的交界处。


    (http://xsgu0.com/book/f0bhhj-1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