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两大军事集团集结汉水两岸,从春天对峙到夏天。兵戈相向,云诡波谲,战火一触即发。最终,在双方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刀枪未动,一箭未发,握手言和。
第一次南北战争,以和为贵收场。
总体来说,以齐国为首的国际联军,由微弱优势压住阵脚。楚国向周王室称臣,每年进贡苞茅以供周王室祭祀之用;周王室回赠祭祀腊肉一份,并再次任命楚国主盟南方。
国际联军各自撤军。
撤军之时,陈国政府总理、大夫辕涛涂就打起了小九九。齐鲁卫三国军队的撤军路线,刚好要穿越陈国。三国军队几百乘战车,N万士兵,这都是要吃粮食的。如此经过,陈国得花多少粮草啊?
袁涛涂,陈国大夫,为春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官。袁姓始祖。
毕竟一国总理,他自然要为本国经济考虑。
他私下与郑国大夫申侯交好。于是,即找到申侯商量。因为这几国军队的撤军路线,也会经过郑国。显然,对郑国也是一个不小的骚扰。
申侯,楚国申地人。在楚文王时为大夫,因为他贪得无厌,结怨甚多,楚文王临死让他出逃外国。他到了郑国,得到郑厉公的重用。郑国大夫。
申侯就给他出了一个可以讨得齐桓公欢心的主意:这样,你给齐侯说,国际联军北征山戎,南讨蛮夷,威武雄壮。如果联军回撤走沿海,正好可以向那些小国宣示国际联军的强大威力。那些小国还敢不俯首帖耳吗?
君北伐戎,南伐楚,若以诸侯之众,观兵于东夷,东方诸侯,畏君之威,敢不奉朝请乎(《东周列国志》)?
咦,对呀。
辕涛涂开开心心去找齐桓公。
齐桓公也认为这个主意好。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辕涛涂刚从齐桓公的大帐出来,申侯就窜了进去。
他来干嘛?
他自然是来打小报告的。他告诉齐桓公:盟主啊,辕涛涂昨晚就来找我商议,说是大军撤军路线会经过陈郑两国,要消耗我们很多粮草,所以要诱骗您走沿海。我当时就告诉他,不可走沿海。盟主您想想,沿海之路,山峦不断,陡峭不说,还泥泞不堪。如果东夷各国梗路,我大军疲惫,将如何应对?
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显示,诸侯联军回师路线,涉及淮河下游沼泽地带,非现代海岸线。改道淮泗流域,此地河网密布、东夷部落盘踞,行军风险的确远高于经郑、陈的陆路。
所以,齐桓公大怒,这辕涛涂也忒坏了,抓起来。
并当即召来郑文公,要郑文公把虎牢之地封与申侯。以奖励举报之功。
郑文公不情不愿,但慑于齐桓公淫威,也不得不照办。
齐桓公以霸主身份施压,郑文公不得不以“赏功”为名,将虎牢(今河南荥阳)这一军事要隘交由申侯管理,实质是齐国加强对郑国西境的控制。
左丘明先生也为此事记下一笔:齐侯说,与之虎牢(《左传·鲁僖公西年》)。
我靠,这发财也太他妈滴轻松了吧?
把朋友出卖了,就好。
动动嘴,一个举报,一座城池到手。
总结一下,辕涛涂作为陈国执政,为减少联军过境损耗(《左传》载“惧其病民”),提议沿海行军;而申侯却代表郑国利益,选择向齐国表忠以换取战略要地虎牢。同时,反映小国对霸主的依附性生存策略。
国际联盟大军这一趟南征,有两个人是发财了的:一个是竖貂,弄了蔡穆公一车金帛;另一个就是申侯,他当然更厉害,动动嘴,弄了一座城池。
所以,贾志刚先生就给了一个总结性批语:自古以来,发财的捷径有两条,1、出卖国家;2、出卖朋友(《贾志刚说春秋》)。
奇货可居,是战国时期吕不韦[1]在囤积嬴异人[2]的时候,总结出来的著名的成语,更是颠簸不破的经商之道。但在吕不韦之前的几百年,管仲就把“奇货可居”运用得炉火纯青。
尽管合约达成,但楚成王的心里始终有一个纠结。不是苞茅的问题,而是面子不舒服。大家都是“王”,凭什么我这个王要向你这个王纳贡?
见国际联军己撤,便不想送这劳什子的苞茅。
屈完就“曰”了:苞茅事轻,信誉事重。不守信用,遗患无穷。我们贾此己通周,则与齐国分享南北盟主。至此汉水以南,则北方无理由插手。何乐不为?
楚成王为难:可二王此,何以尊大?
屈完曰:不序爵,但称远臣某可也(《东周列国志》)。
楚成王勉强许之。
屈完押着十车苞茅觐见周惠王。周惠王大喜过望,奖赏一块祭祀的腊肉给楚国。并勉励屈完:镇尔南方,毋侵中国(《东周列国志》)!
屈完刚走,隰朋就来了。
隰朋是受齐桓公委派,来向周惠王报捷的。
正事聊完,隰朋提了一个私人请求,想拜见太子郑。冯梦龙先生就描述了这一节:隰朋因请见世子,惠王便有不悦之色(《东周列国志》)。
至于隰朋是什么原因要见太子,书中没有交代,《左传》也没查到有相关原因的出处。总之,就提了一个小要求,希望能拜见太子。这,引起周惠王不快。
尽管不快,但还是把太子郑叫了出来,并顺带把王子带也叫来了。相互寒暄,礼节话而己。看起来人畜无害,谈笑有声。但在闻名于世的外交家隰朋的眼里,却敏锐地感觉到了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也没什么特别,不过就是后宫的倾轧,而己。
太子郑是先皇后元妃所生,己居东宫;周惠王的另一个儿子王子带,是继皇后妫后所出。显然,这妫后是周惠王的心尖尖,爱屋及乌,就有了更换太子的想法。
隰朋就打开了脑洞:如果我们保住了太子郑的地位,并助他登基继位,他今后岂不对我们感恩戴德?
齐桓公拍拍脑袋:对啊,这倒是好事。不过要怎么做才能帮着太子郑呢?
隰朋也拍脑壳: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估计得请管总理拿主意。
于是,齐桓公叫来管仲。
管仲就“曰”了:这好办啊。明年夏天不是要召开国际联盟大会吗?到时候我们就请太子郑出席。不是就向天下宣告,我们齐国是力挺太子郑的,周王就不敢轻易改主意。
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惠王欲废郑立带,致“王室有带之乱”,此即齐国介入之由。
召陵之盟次年的春天(公元前655年),国际联盟大会在卫国首止胜利召开,齐桓公再会各路诸侯。隰朋奉齐侯之命赴洛邑迎太子郑与会,以示尊崇王室正统。
孔老师也就记上了这一笔: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止(《左传·鲁僖公五年》)。
此乃首开诸侯共尊王储之先例。此举,也实为延续“尊王”之战略。
旨在通过共尊太子郑遏制周惠王废长立幼。
那么,此会之后,太子郑的地位是否就如愿以偿地得到稳固呢?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1]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2]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嬴姓,秦氏或赵氏,名楚,异人,雍州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孝文王之子,嬴政(秦始皇)的父亲。
(http://xsgu0.com/book/cjfhhb-10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