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君士坦丁堡的密使
1909年深秋,一列没有标记的火车驶入伊斯坦布尔锡尔凯吉车站。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利曼·冯·桑德斯坐在车厢里,小心翼翼地展开威廉二世的亲笔信。车厢内的灯光昏暗,只有苏丹的烛火在微微摇曳,映照出信纸上的关键段落:“让高加索的雪多积三年——我们需要安纳托利亚的铁路延伸到摩苏尔。”
这行字如同闪电一般击中了利曼·冯·桑德斯的内心。他凝视着信纸上的字迹,仿佛能看到威廉二世在书写时的决心和期待。利曼·冯·桑德斯缓缓放下信件,眼神变得坚定而深邃。他深知这一指令背后的战略意义,安纳托利亚铁路延伸至摩苏尔,将极大增强德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他迅速起身,整理好军装,走出车厢。站台上,冷风呼啸,他裹紧了披风,召集起身边的亲信军官。在昏暗的灯光下,他压低声音,将信件内容传达给众人,并部署了下一步的行动。他们决定立刻与奥斯曼帝国的官员进行秘密会晤,商讨铁路建设的具体事宜。利曼·冯·桑德斯明白,这其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阻碍,但为了德国的利益,他必须全力以赴。随后,他带着一行人匆匆赶往奥斯曼帝国的军政要地,一场围绕着铁路建设与地缘政治的博弈即将拉开帷幕。
次日清晨,奥斯曼总参谋部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召回边境挑衅的库尔德骑兵,改派工程兵部队南下。这个决定让英国驻特拉布宗领事感到十分困惑,他在报告中写道:“土耳其人正在把火炮从卡尔斯要塞撤出,转而填埋一种奇怪的混凝土墩——像是某种未来铁路桥的基座。”
与此同时,圣彼得堡为奥斯曼撤军连开了三场庆功宴,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却没有人注意到《土耳其军报》角落里的一则招标公告:
- 埃尔祖鲁姆兵工厂扩建(承建方:柏林豪森建筑公司)
- 凡湖渔业合作社冷库建设(技术顾问:基尔制冷设备厂)
沙俄高加索总督沃龙佐夫在日记中写道:“穆斯林终于学会畏惧帝国的力量。”他忽略了这个细节——日记本纸张的亚麻纤维原料,正来自德国援助土耳其的农业改良项目。
第二节:钢铁驼队
1910年春天,阳光洒在大马士革到巴格达的商道上,贝都因人的驼铃声清脆悦耳,仿佛是沙漠中的一曲悠扬乐章。然而,在这熟悉的旋律中,却悄然混入了另一种声响,一种让人感到不安的声响。
英国间谍们潜伏在暗处,他们的镜头如同鹰隼一般,紧紧盯着商道上的每一个细节。突然,他们发现了一个异常情况:奥斯曼“商人”用骆驼运输的“波斯地毯”,其捆扎方式异常规整,与普通的货物运输方式大相径庭。
正当间谍们心生疑虑时,一场沙尘暴席卷而来。狂风肆虐,扬起的沙尘如同一层厚重的幕布,将商道笼罩其中。然而,就在这沙尘漫天的混乱中,一个惊人的景象展现在间谍们眼前——苫布的一角被掀开,露出了里面的货物。
那并不是什么波斯地毯,而是令人震惊的克虏伯75mm野战炮的复进机构!每一个零件都被精心包裹着,浸透了润滑油的羊毛毡将它们严密地保护起来,这种防锈工艺竟然与基尔海军船坞的舰炮保养手册如出一辙。
与此同时,在黑海北岸的诺沃罗西斯克港,沙俄海关的官员们也注意到了一些不寻常的现象。原本运往奥斯曼的“顿涅茨克无烟煤”突然锐减了90%,这一变化引起了他们的高度警觉。
而在同一时期,德国货轮却频繁地在伊兹密尔港卸下大量的鲁尔区焦炭,而且每份提货单上都注明是“民用锅炉专用”。然而,经过仔细检查,海关人员发现这些煤炭的硫含量与克虏伯炼钢炉的配方需求完全吻合,这显然不是普通的民用煤炭。
第三节:军校里的暗流
伊斯坦布尔军事学院新开设的“后勤管理课程”引起俄国武官注意。教官冯·克拉索维奇在讲解《冬季被装储存》时,展示的霉变实验数据竟来自**圣彼得堡近卫军仓库1907年档案**——没人知道这些情报如何泄露,俄国武官意识到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阴谋。他迅速将此事汇报给圣彼得堡,引起了高层的重视。为了查明真相,俄国派出了最顶尖的情报小组潜入伊斯坦布尔军事学院。
情报小组伪装成学生,开始暗中调查冯·克拉索维奇。他们发现,这位教官表面上是在授课,实际上却在有意培养一批熟悉沙俄后勤体系的奥斯曼军官。而且,学院图书馆里还藏有大量关于沙俄军事部署和后勤保障的机密资料。
就在情报小组准备进一步深入调查时,他们却突然遭遇了袭击。袭击者手段专业,显然是受过严格训练的杀手。情报小组陷入了危险之中,他们边战边退,试图突出重围。可杀手们紧追不舍,情报小组的成员一个接一个地倒下,鲜血染红了学院的走廊。组长意识到,他们的行动己经暴露,再继续下去只会全军覆没。无奈之下,他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小组成员们在混乱中分散逃离,有的翻墙而出,有的躲进了学院的杂物间。组长趁着夜色,穿过一条条小巷,终于摆脱了杀手的追捕。他带着仅存的几名成员,匆忙登上了一艘开往俄国的商船。
在船上,组长望着渐渐远去的伊斯坦布尔,心中充满了不甘。他们此次任务失败,不仅没能获取更多的情报,还损失惨重。但他知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还远未结束,沙俄与奥斯曼背后的势力博弈,才刚刚开始。他们必须尽快将这里的情况汇报给圣彼得堡,为接下来的斗争做好准备。
第西节:被推迟的战争
1911年2月,当沙俄在高加索举行大规模演习时,对面奥斯曼阵地一片沉寂。硝烟散尽后,俄国侦察兵发现土耳其战壕里堆满**德语版《土壤力学》和《钢筋混凝土施工规范》**——这些来自柏林工业大学的教材扉页,都盖着“威廉皇帝图书馆赠阅”的蓝色印章。
三个月后,巴格达铁路提前贯通至摩苏尔。巴格达铁路的贯通,让奥斯曼的战略态势陡然改变。德国通过这条铁路,源源不断地向奥斯曼输送着军事装备和战略物资,原本寂静的铁路沿线,开始有了繁忙的景象。
英国和沙俄对此如坐针毡。英国驻中东的情报部门紧急行动起来,试图破坏这条铁路的运输线;沙俄则在边境集结军队,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
然而,奥斯曼在德国的支持下,并没有丝毫退缩。他们利用铁路迅速完成兵力部署,在关键节点修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同时,德国军事顾问团也加强了对奥斯曼军队的训练和指导,使其战斗力大幅提升。
一场大战似乎一触即发,但各方都在权衡利弊。德国希望通过奥斯曼牵制沙俄和英国,避免过早卷入全面战争;而英国和沙俄也担心在中东陷入一场持久战,影响自身在其他地区的利益。就这样,战争被暂时推迟,但各方的明争暗斗,却愈演愈烈。 德国《科隆日报》头版标题意味深长:
**“和平是最精妙的战术。”**
(http://xsgu0.com/book/ccfgga-6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