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殖民风云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7章 殖民风云

 

#### **第一节:非洲的棋局**

柏林皇宫的晨光中,非洲地图铺满了整张橡木桌。陈慕(威廉二世)的红铅笔在喀麦隆海岸线上画了一个醒目的圈,笔尖刺破了纸面——那里正停泊着三艘英国炮舰,以"打击奴隶贸易"为名封锁了德国商船的进港航线。

"伦敦《泰晤士报》今天说我们是‘迟到的殖民者’。"汉斯递上报纸,头版漫画把德国画成抱着空奶瓶的婴儿。

陈慕冷笑一声,掀开桌布露出沙盘——上面精确复刻了西非地形,十几面黑鹰旗己插在尼日利亚与法属刚果的交界处。这些本该在1901年才建立的据点,如今提前三年就位。

"给克虏伯驻拉各斯的代表发电报,"他弹了弹铅笔,"那批‘农用履带车’可以卸货了。"

---

#### **第二节:太平洋的暗礁**

萨摩亚群岛的棕榈树下,德国海军陆战队中尉舒尔茨正在检查刚运抵的板条箱。木箱上印着"渔业设备",里面却是拆解状态的马克沁机枪。土著搬运工好奇地触摸冰冷的金属,浑然不知这些铁管将在一个月后的"部落冲突"中扫平美国商站。

"英国人有什么动静?"舒尔茨问密探。

"澳大利亚舰队派来了‘悉尼’号巡洋舰,"密探指向海湾,"但他们的船长昨天醉酒时说……"话音被突如其来的爆炸打断。远处海面腾起火球,美国商船"太平洋珍珠号"的桅杆正在倾斜——它的锅炉"恰好"在德国领海边缘爆炸了。

---

第三节:天津的筹码

在紫禁城那高耸的红墙外,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面带微笑地展开了那封烫金的国书。阳光洒在国书上,映照出金色的光芒,仿佛预示着这份国书所承载的重要意义。

殿内,慈禧太后端坐在龙椅上,她的手指轻轻颤抖着,停留在那份“胶州湾99年租约”上。这份租约,是德国对中国领土的无理要求,而此时,它正静静地躺在太后的手中,等待着她的决定。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北洋新军操练的枪声。那清脆的枪声在寂静的紫禁城中回荡,仿佛是一种警示,提醒着太后这个国家正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太后陛下,”克林德微笑着说道,“我国皇帝还为您准备了另一份礼物。”他轻轻击掌三下,随着掌声落下,两名侍从抬着一台巨大的克虏伯75毫米野战炮走了进来。

这门野战炮通体漆黑,炮管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凤呈祥花纹,显得格外庄重。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射程——竟然比清军现役的火炮还要远1.5公里!

慈禧太后凝视着这门野战炮,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她知道,这门火炮代表着德国的强大军事力量,也意味着中国在面对德国时的无力。

当夜,李鸿章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德人火炮精良,若拒其要求,恐成第二次鸦片战争。”他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德国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批火炮的瞄准镜刻度全是德制单位,没有德国教官的指导,清军根本无法使用这门先进的火炮。

---

#### **第西节:东非的闪电**

达累斯萨拉姆港的德国总督府内,殖民军官莱托夫-福尔贝克正用放大镜检查一张狮皮——这是马赛族酋长的"礼物",皮上用血画着英国巡逻队的行军路线。

"土著说英国人正在训练大象运炮,"副官低声道,"我们是不是该……"

福尔贝克突然抽出军刀砍向地图,刀尖钉在乌干达边境:"通知柏林,我需要那批‘特种自行车’。"

两周后,英国《东非先驱报》困惑地报道:"德军用改装自行车实现日行80公里,其轮胎花纹与当地毒荆棘形态吻合。"

---

#### **第五节:加勒比的陷阱**

海地太子港的法国领事馆里,秘书正在焚烧文件。火光中,德国商船"非洲号"正卸下印着"医疗物资"的木箱——里面是卖给海地反对派的毛瑟步枪,枪托上却故意留着法国圣埃蒂安兵工厂的质检钢印。

"总统先生会感激德国的友谊。"反对派领袖握紧克林德的手。他看不见船舱底层真正的"货物":二十名德国海军陆战队员,以及足够发动政变的金马克。

---

#### 第六节:帝国的反击

在柏林国会大厦那宏伟的玻璃穹顶之下,比洛首相站在讲台上,正庄重地宣读着《殖民地保障法案》。他的声音在宽敞的大厅里回荡,议员们安静地聆听着。

然而,当比洛首相读到关于在太平洋岛屿部署潜艇的部分时,反对党的一名议员突然站起来,质问这一举动的必要性。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部署可能会引发与其他国家的紧张关系,甚至可能导致战争。

比洛首相镇定自若地回应道,这是为了保护德国在海外的利益和殖民地安全。但反对党并不满意这个答案,他们继续追问,要求更具体的解释。

就在这时,海军大臣提尔皮茨突然站了起来。他手中拿着一张照片,走到讲台前,将照片展示给众人看。照片上清晰地显示着一艘美国商船,正驶向萨摩亚的叛军控制区域,船上装满了军火。而照片的拍摄日期,恰好是“太平洋珍珠号”爆炸的前一天。

这个惊人的证据让整个国会大厅都陷入了一片惊愕之中。提尔皮茨严肃地说:“这就是我们在太平洋岛屿部署潜艇的原因。我们不能坐视美国公然支持叛军,威胁我们的利益和安全。”

第二天,《柏林日报》的头条新闻震动了整个欧洲:“德国有权保卫海外利益!”配图是一张喀麦隆土著儿童向德国国旗敬礼的照片,照片中的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摄影师的袖口上,赫然佩戴着克虏伯公司的徽章。

#### **第七节:暗潮汹涌**

伦敦海军部的机密档案室里,费舍尔勋爵用红笔圈住一份情报:"德国在青岛建立远东舰队基地,舰艇数量是去年三倍。"

"不止如此,"情报处长低声道,"我们在桑给巴尔的线人报告,德国人正在训练土著操作鱼雷艇。"

费舍尔突然扯开窗帘,泰晤士河上正驶过一艘德国货轮。它的吃水线异常深,仿佛载着比货单上更沉重的东西——比如,一整支海军陆战队的装备。

(本章完 共计6000字)

---

**接下来故事可能会围绕以下关键线索展开**:

- **青岛密码**:德国驻华武官突然收到用甲骨文书写的密信,破译后发现是日本联合舰队在胶州湾外的布防图,墨迹化验显示含有北海道特产的火山矿物质

- **桑给巴尔匕首**:土著起义军使用的德制军刀刀鞘内,发现刻有维多利亚女王年轻时代签名的小铜片,与雅典娜号沉船打捞物上的标记一致

- **自行车部队**:英国情报机构截获的德军手册显示,东非军团使用的"特种自行车"轮胎产自美国俄亥俄州,而该工厂的实际控股方是摩根财团


    (http://xsgu0.com/book/ccfgga-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