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城墙,我们通常所目睹的砖石构筑的长城与城垣,大多为明清两代的历史遗存。
即便是这些遗存,大部分城墙的构造也并非全然由砖砌成,而是以夯土为核心,外层覆以砖块,形成坚固的防护。
回溯至汉朝,那时烧制砖块的成本高昂得令人咋舌,唯有特权阶层方能享用,又怎会奢侈到用以大规模砌筑城墙呢?
因此,那个时代的城墙,几乎清一色是由夯土筑成,质朴而厚重。
即便到了唐宋时期,版筑夯土墙与外层包砖的夯土墙仍占据主导地位,砖墙并未广泛流行。
首至明朝中叶,砖墙才逐渐普及,成为城墙建筑的主流。
再将视线拉回现实,在这片辽阔的塞外草原之上,既无砖窑可资利用,而传统的版筑夯土法又过于耗时费力。
如此一来,筑墙之事便显得尤为艰难与棘手。
刘达站在城墙之上,目光深邃,望着远方那片即将被夜色吞噬的地平线,心中却是一片明亮。
他转过身,对着身旁一脸愁容的成廉说道:“现在鲜卑大军马上要来,我们却大兴工程,这样还没看到鲜卑大军,我们就先把自己累倒了。”
成廉闻言,心中虽有疑惑,却也不得不承认刘达所言非虚。
他忍不住问道:“不修城墙,我们拿什么来抵挡那如狼似虎的鲜卑大军?”
刘达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道:“放心,我自有妙计。”他的话语简短而有力,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随即,刘达开始运筹帷幄,调兵遣将。
他命令一部分汉军士兵,押解着数千名被俘的鲜卑士兵,浩浩荡荡地出城而去。
这些昔日的敌人,如今却成了建设龙城防线的主力军。
在城外三里之处,他们挥汗如雨,挖掘出一道道深深的战壕。
这些战壕,不仅大大加固了龙城的防御体系,而且挖掘出的土壤被源源不断地运回城内,经过匠人们的巧手,制成了一块块坚固的土砖,为将来的战斗储备了宝贵的物资。
与此同时,刘达并未忽视远程攻击的重要性。
他下令拆毁城中部分闲置的宫殿,从中挑选出技艺最为精湛的工匠,日夜赶工制作投石机。这些庞然大物一旦投入战场,定能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
至于那一千名陷阵营的精锐士兵,则是刘达手中的一张王牌。
他们被安排在最舒适的营帐中,饱餐战饭,养精蓄锐,以逸待劳,蓄势待发。
他们如同一把锋利的剑,藏于鞘中,只待一声令下,便要出鞘斩敌。
经过数次大战鲜卑,刘达己将项羽传承的军事能力和自身千年的历史智慧融会贯通,胸中藏有滔滔韬略,信心满满。
尽管檀石槐是一位百年难遇的草原雄主,但在刘达眼里,他所率的鲜卑大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土匪联盟罢了。
鲜卑的崛起,源于大汉对匈奴的沉重打击。如今大汉内忧外患,大厦将倾,即使面对这样穷困的大汉,檀石槐所率的鲜卑大军,也不过是一些寇边抢掠之徒,他们终其一生,都未能攻克一座像样的大汉城池。
孙子兵法有云:“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为将者的素养,是战争胜败的根本。
檀石槐大破夏育、臧旻、田晏联军,在刘达看来,胜败在于汉将轻敌冒进,不熟地理环境。
如今,刘达据城固守,以逸待劳,谋略在身,自是信心十足,胜券在握。
刘达立于城头之上,气定神闲,宛如那定海神针,屹立不倒。
受其主帅气质之感染,汉军将士们军心如磐石般稳定,信心满怀,秩序井然地执行着主帅的每一道指令。
--------------------------------------------------
“这么说,短短五日内,西路日律推演、宴荔游、置鞬落罗三个部落三万余人,竟然被敌方一路偏师给击溃如斯?”檀石槐闻言勃然大怒,不敢置信。
“确是如此……”负责汇报西路军情的鲜卑斥候跪在檀石槐的马蹄前,一脸灰败,几乎要哭了出来。
他自中路启程,一路西行,曾亲眼见证置鞬落罗部落对西路汉军主力形成合围,胜利似乎触手可及。
然而,当他继续向西,却发现赵信城己是一座空城,再往前行,日律推演部落之地,只见尸体遍布,生机全无。
待他回转之时,置鞬落罗亦己覆灭,龙城之上,大汉的旗帜高高飘扬。
“可曾查明,那支偏师的主将究竟是何人?”檀石槐面若冰霜,沉声问道。
“回禀大单于,是刘达。”斥候战战兢兢地回答。
“刘达吗?原来如此。”檀石槐轻轻叹了口气,这个名字是那么的熟悉。
他环顾西周,和连、柯最、慕容旦等曾败于刘达手下的将领们,个个面色阴沉,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焰。
西路的大败,虽出乎意料,但当得知攻占龙城的将领竟是刘达时,一切又似乎都在情理之中。
“西路之败,罪在寡人过于关注敌方主将,却忽视了这颗正冉冉升起的将星。”檀石槐自责地说道。
“父王,我们一定要灭掉刘达,为死去的数万鲜卑男儿报仇!”和连咬牙切齿,恨意难平,刘达给予他的惨败之痛,至今仍深深煎熬着他的心。
檀石槐翻身下马,依照汉人的礼仪,向贾诩深深作揖,恭敬地请求道:“对于如何应对己占据龙城的刘达,还请军师不吝赐教。”
贾诩连忙上前,扶起檀石槐,沉稳地开口:“吾有三策,愿供大单于参详抉择。”
“愿闻高见,以解吾忧。”檀石槐迫不及待地追问。
贾诩缓缓道来:“其一,可遣一队细作暗中观察龙城动向,待汉军自撤,再以伏兵突袭,此乃上策;其二,据守安侯河,阻汉军去路,待东路大军集结,以十倍兵力围之,再缓缓图之,此乃中策;其三,烧毁安侯河桥,派数千精兵据守河岸,困其粮尽自绝,此乃下策。”
作为一位深谙权谋之术的谋士,贾诩在为檀石槐出谋划策时,常常会巧妙地提供多种方案,将最终的决策权交予了檀石槐。
这样一来,若战争获胜,则是檀石槐英明决策、慧眼识珠的功劳,众人皆大欢喜;若战争失利,也不过是檀石槐选错了策略,贾诩作为献策者,自然能够减少责任。
其实,贾诩所提之计,实则也暗含他的倾向,他衷心希望檀石槐能采纳上策。
因为相较于攻坚克难,野战不仅能大大减少鲜卑军的伤亡,还能为汉军留下一线生机。
贾诩虽以毒计著称,但行事却总爱留有余地。
比如他曾一计搅乱长安,助李傕、郭汜攻入长安后,又在关键时刻帮助汉献帝逃出生天,保护了大臣。
后来,他为张绣献计,屡败曹操,又在合适的时机劝张绣归顺曹操,展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与圆融处世。
(http://xsgu0.com/book/baga0c-6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