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大破敌营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章 大破敌营

 

战乱嘈杂,人声鼎沸,喊话指挥,指令只会隐没在声浪之中,于是按照战前部署,刘达以烟火为号,作为骑兵集结的信号。

随着驱赶的马群,一千汉军骑兵向着鲜卑大营中军方向冲锋。

慌乱的马群冲散了一波鲜卑士卒反击,马群散后,呈现在鲜卑士卒眼前的是从未见过的一支骑兵队伍。

他们阵列整齐,全身披着玄甲,杀气腾腾地呼啸而来,仿佛是从地狱中爬出的死神军团。

鲜卑士卒在伊曼的催促下,也只好硬着头皮冲锋而上,与这支恐怖的骑兵队伍展开殊死搏斗。

刘达拿出霸王弓,使出万斤力道拉满弓弦,只见箭去如闪电,连穿五人而过。

汉军的骑兵们,眼见自家主帅如此神勇,士气瞬间被点燃,他们奋勇上前,与鲜卑骑兵瞬间交锋在一起。

汉军骑兵每一声大喊,便有一名鲜卑士卒被刺穿下马,真个是人逢人倒,马遇马伤。

伊曼见眼见汉军骑兵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心中既惊又慌。

当他看清领军之人竟是刘达和扈飞燕这对冤家夫妻时,更是吓得魂飞魄散,脸色苍白如纸,心中涌起一股无法言喻的恐惧!

显然,刘达夫妻二人也注意到了鲜卑主帅是伊曼,那张布满络腮胡的黑炭脸,实在是显眼有标志性。

刘达和扈飞燕互望一眼,心有灵犀,战马,直奔伊曼。

“速速杀了此二人!”伊曼见刘达夫妻二人来势汹汹,又惊又怒,他连连呼喊,许下重赏,“有杀此二人任意一人者,赏羊千只,马百匹!"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鲜卑骑兵们被赏金刺激得红了眼,他们不顾一切地向着刘达夫妻二人扑杀而来,犹如一群疯狂的野兽,想要将这他们撕成碎片。

刘达和扈飞燕身穿玄甲,不避箭矢,不避刀枪,摆动手中枪,逢人便刺。

只见夫妻二人,手舞枪矛,犹如风舞梨花,马似掀天狮子,人如立地金刚,枪来处,人人命丧,马到时,个个身亡!夫妻联手,势不可挡,所向披靡!

当刘达夫妻二人离伊曼只有十步之远时,伊曼的心理防线终于彻底被击溃,胆寒之下,他不顾还在战斗中的鲜卑士卒,竟然直接转身逃窜,再也没有刀斩随从的豪气。

众鲜卑士卒见主帅逃走,群龙无首,顿时大溃奔逃,汉军重骑兵所到之处,如狼入羊群,肆意砍杀。

浓重的血腥味弥漫在空气中,混合着焦糊味,刺鼻又令人作呕。

刘达眼见鲜卑士卒伤的伤,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大局已定,紧绷的神经终于松懈,抬手一挥,高声下令:“鸣金收军!”

激昂的鸣金声在战场上空回荡,汉军将士们带着胜利的疲惫,纷纷下马。

刘达让将士们下马休息片刻,等大家缓过神来,再开始打扫战场、收拾残局。

此时的刘达,也不顾形象,四仰八叉躺在了营地上,心中痛快至极,开口吟道:“月黑星稀雁飞高,火攻突袭战沙场。鲜卑残军夜遁逃,将士英名万古扬。”

吟罢,他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为这场大胜感到自豪。

忽然,刘达看到一个士兵,热得难以忍受,正打算脱掉战甲,连忙随手捡起一块小石头,投掷在士兵身上,大声喊道:“不要命了!别脱铠甲!”

士兵一脸茫然,但在刘达的严厉制止下,还是乖乖地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刘达见士兵不解,于是命令汉军的众士兵集结过来,给他们科普起了什么叫“卸甲风”。

"卸甲风",顾名思义,就是古代将军打仗之后,回到帐中,因为身体太热、又出了很多汗,立即卸去盔甲,贪凉吹风,引起所谓"中风"之疾。

中医认为,人大汗之后,腠里不固,风邪易侵,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气血不通,不通则痛,严重者立刻毙命。

汉军众士兵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刘达当场又制定了一条军令,大战之后,不可贸然卸甲,只可等待自然凉透。

休息片刻后,高顺便主动请命带领士卒打扫战场。

刘达满意的点了点头。经过一个多月的交往,刘达更加深感高顺为人廉洁,军纪严明,因此,十分放心的将打扫战场事宜交给了高顺。

高顺正在鲜卑大营巡视、安排士卒收缴辎重物资时,忽然,不远处传来女人的呼救声,打断了他的脚步。

他循着呼救声迅速来到一处帐篷,掀开门帘,只见一名汉军士卒正与一个身子雪白的鲜卑女子撕扯在一起。

那女子被士兵压在身下,衣襟半开,奋力挣扎,双手却被士兵死死摁住。

女人的反抗更加激起了士兵体内的雄性荷尔蒙,他趴在女人身上,喘着粗气,一阵乱啃,竟没有发现高顺已然站在了他的身后。

“畜生!”高顺一脚踹开士兵,厉声骂道。

士兵素知高顺的威严,连忙磕头如捣蒜,跪倒在高顺面前,求饶道:“副统帅饶命,小的以后再也不敢了。”

高顺冷冷地盯着士兵,问道:“司马大人再三严令,不杀降卒,不奸妇女,犯此禁令者,罪当如何?”

士兵颤颤抖抖的答道:“罪当死......”

高顺厉声道:“知罪犯罪,更该死!”

说罢,高顺便抽出随身佩剑,准备斩了士兵,身旁随从见状,连忙挡住,说道:“副统帅,是否应先请示司马大人?或许可给他一次机会,让他戴罪立功啊。”

高顺一把推开随从,怒目相视,呵斥道:“你想陷司马大人于两难之中吗?若不杀,军纪威严何在?若杀之,大人与士卒们情谊何在?”

语毕,高顺毫不犹豫地举起佩剑,剑光一闪,那违纪的士兵瞬间倒地,鲜血染红了他的身躯。

高顺冷眼扫过士兵的尸体,然后目光凌厉地扫过众汉军士兵的脸庞:“就地掩埋,对外宣称他阵亡了。家中抚恤从优。你们都要记住,倘若目无军纪,这便是你们的下场!”

“诺!”

......

刘达得知此事后,并未责怪高顺,反而抚着他的脊背赞赏道:“高顺,你做得对!为将者,就应当如此!军纪严明,方能成就大事!”

在刘达看来,兵事不加手无寸铁之人,鲜卑降卒是人,鲜卑女人也是人,都有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应该得到尊重和善待。

一番收拾统计后,汉军士卒轻伤五十余人,重伤二十余人,死亡一人,斩杀两千余人,俘虏一千余人,获取敌军辎重物资无数。

刘达叮嘱道:“轻伤者赏钱一贯,重伤者赏钱十贯,死亡者,给其家中送去铜钱百贯。”

至于所获一千余人的鲜卑俘虏,刘达则安排他们屯田务农。

他相信,这些鲜卑俘虏在中原的农耕生活中会很快汉化,成为中原的一份子。

这也是他一贯的主张:以仁德之心待人,以包容之态纳物,刘达相信,这帮鲜卑俘虏很快就会汉化!

因为此时鲜卑还处于奴隶制社会,普通鲜卑人的人格和生活保障都极度不稳定。

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虽然听上去自由惬意,但实际上却是颠沛流离。

其实,只要中原政权稳定清明,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而言,优势是碾压式的。

因为农耕民族遇到大天灾可以逃荒和吃余粮,但草原上遇到雪灾或者旷日持久的大旱或者莫名其妙的瘟疫,也许一个部落就被灭绝了。

这也是为什么农耕人口数百倍于游牧人口,为什么游牧民族到了冬天,更会时常南下劫掠,为什么南匈奴等少数民族会内附于中原。

至于所获汉人俘虏李忠,刘达则将他交给了并州刺史董卓处置。

董卓深感自已身边将领多,但谋士只有女婿李儒一人,于是决定留下李忠的性命,将其留在身边担任幕僚。

董卓觉得李忠身为汉人却投靠鲜卑人,“忠”字于他而言实在是一种讽刺。

而古文里“肃”字由“心”和“卪”组成,“卪”有恭敬、战战兢兢之意,便给李忠改名为李肃。

董卓希望他能牢记 “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的道理,明白为人应有的操守 ,莫再做出背节之事。


    (http://xsgu0.com/book/baga0c-3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