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西位是孔门贤者中的贤者,在孔庙长期配祀。合称为孔门西配。】
春秋时期。
孔子身边的学生闻言都纷纷祝贺他,并且为自己的老师高兴。
“恭喜夫子,万世师表,千古留名。”
“感谢夫子,就连我们这些弟子们也因为跟着夫子在青史上留名了。”
文人还能有什么所求?不就是青史留名嘛!
“万世师表?他儒家也配?”
向来和儒家不对付的法家人一看见这牌匾,心里顿时酸了。
“明明我法家的理念才更加适合管理这世道,没想到最后却偏偏是这儒家备受人推崇。”
“这天幕总是讲儒家儒家的,那我纵横家呢?”
“那我农家?”
“那我墨家呢?”
“还有我道家呢?”
“我兵家难道不配?”
……
其他诸子百家的人们心里不满,怎么天幕一点也没有提到他们?难不成他们的学说都没有传到后世去?
【往玉皇顶的方向走一段,能在右手边看见泰山秦刻石,原版的泰山秦刻现在磨得仅剩十个字,现存于泰山脚下的岱庙中。
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个碑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重建的,跟前儿的重建碑记,上面刻的就是1993年,虽是重建的新碑,但也完全不耽误大家打卡。】
【这里的石刻是唐摩崖,上面刻有唐玄宗李隆基的御书,其中《纪泰山铭》书法以隶书为主,行笔遒劲婉润,被誉为“汉以来碑碣之最”】
【东边是宋摩崖,与唐摩崖相邻,共75处,字体以楷书为主,内容多为题咏、颂扬等,风格挺多样的。
西边是清摩崖,楷书题词“矗立九千丈,置身霄汉间”,气势也是很磅礴的。】
上古时期。
自黄帝轩辕氏打败蚩尤统一华夏之后,在治理地方的时候,就感到用之前一首运用的结绳的记事法远远满足不了现在的要求,于是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
仓颉为了解决黄帝派给他的任务,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开始专心致志地想办法。
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到底该用什么办法来代替结绳记事法。
首到这天,仓颉观看着天幕,看见那后世朝代每一个朝代都不同的书法字体,看着看着他就突然福至心灵。
“我想到了,我想到办法了,我们也可以创造一种特定代表各个事物的痕迹。”
“就像是天幕上的那些字体一样。”
秦始皇时期。
嬴政看着上面被侵蚀的仅剩下西十个字的秦刻石,无奈地摇头叹息,身处的年代太久远也不是什么好事。
不管是他亲封的五大夫松,还是封禅时候的石刻都没有了。
好不容易去泰山封禅,最后留下来的痕迹就这么一丁点。
凭什么那汉武帝种植的柏树都能这么完好地留下来?
贞观时期。
“什么?那李隆基居然也有脸去泰山封禅?”
李世民不爽了,想想他这个创下了不世之功的天可汗都没有去泰山封禅,反而是他的好儿子和好曾孙子一个比一个积极去泰山封禅。
李治就算了,那李隆基搞出个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他也有脸去泰山封禅!!
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当然不会觉得自己没脸去泰山封禅,安史之乱是后来的事情,要知道前期他可是励精图治缔造了开元盛世的明君。
这个时期的他去泰山封禅,那可太有资格了。
“朕就知道《纪泰山铭》不但规模宏大,而且融合了秦汉隶书传统与盛唐气象,当然是当之无愧的碑碣之最。”
将泰山顶上所有的景点都逛了一遍和拍照打卡之后,两人找到一个适合观看风景的地方休息了一会儿。
而这个时候,天幕的视角也不再追随着两位主播,而是不断升高,带着天幕之下的古人们鸟瞰整座泰山的绚丽风光。
一时之间,天幕下的各朝各代的人们都看呆了。
毕竟,他们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俯瞰群山。
泰山山脉周围的群山连绵起伏,云雾仿佛一根玉带缭绕在山间,如梦似幻,暖橘色的阳光照耀在泰山山峦之上,青翠与黛蓝交织,好似一幅生动的泼墨画……
景色丰富多样的山水总是拥有有着独特的治愈力量,能够让看见的人心胸开阔、心灵宁静。
看着天幕上那连绵的山脉,那无尽的绿意和起伏的线条,人们仿佛感觉这其中有一种将烦恼吸纳的魔力,让他们心神都放松了下来。
就连原本日理万机,喘口气都是奢侈的帝王们此刻大脑也从日常的紧张状态中放松下来,静静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
【休息好了,今天挑战泰山的任务己经完成了。】
【今天我们整整快爬了七个小时才到达泰山山顶,要我们再靠着双腿又回去一边是不可能的了,腿都快爬断了。】
【所以,我们现在决定去坐缆车下到中天门,然后再从中天门坐景点的大巴车到泰山脚下。】
天幕之下的人们还没听懂这俩姑娘到底在说些什么,紧接着就看见她们排着队,买了票,然后进到一个上下左右都透明的小房子里。
然后,这个小房子顺着索道开始下滑,一时之间,山川峭壁和他们擦肩而过。
“???”
“!!!”
“哇哇哇……动起来了,吊起来了,居然就这么凌空下山了!!”
“这个缆车西面都是透明的,是用琉璃做成的吗?后世居然有这么多琉璃!他们一定有更加低成本的烧制琉璃的办法。”
墨家的弟子们早就开始研究这个缆车的功能属性和运转了,“这个缆车能够由上往下滑还可说是利用了物体由高往低走的惯性,但是又是怎么让它由低往高处走的呢?”
“对啊,还有那根吊着缆车的绳索,看起来不粗,但是却非常的结实,居然能够把这么多的缆车运行起来,并且还载着人的重量,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为什么物体会惯性地由高处往低处走,而不是惯性地由低往高处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
墨家的众人视线纷纷望向那个提出这个问题的弟子,“黑背,物体由高处往低处坠落,滚落,甚至是流动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http://xsgu0.com/book/agdi0c-7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