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分解捻军

字体:     护眼 关灯

66.分解捻军

 

济宁城守军为何如此拉胯?

城内十几万大军为何抵挡不住石达开率领的不足十万人马?

这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首先就是人员构成方面。

济宁城里的十几万大军主要由八旗兵、绿营兵和地方团练组成。

其中八旗兵和绿营兵差不多有个西五万。

这西五万的军队,战斗力方面参差不齐,相互之间的管理也很混乱。

他们挤在济宁城里,城不破的情况下能够守几个月。

城破的情况下,是一天也守不了。

这倒也不是说他们有多么的贪生怕死,怂的胆小如鼠。

这其中最关键的点,还是在于带兵打仗的这些个中层将领。

在军令的管制下,占据着城墙他们不至于溃逃。

可城一破,其中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溃逃。

这种溃逃就像是一种病毒,可以顷刻间摧毁一支军队的战斗力。

生死面前,当官的先跑,当兵的也只能是跟着跑。

说完八旗兵和绿营,自然还得说剩下的那七八万的团练。

这些团练都是一些官员回到家乡自己召集起来的,战斗力方面也大部分比较拉胯。

至于造成他们拉胯的原因。

粮饷军费咱们先不说,毕竟大多数都没有。

咱们就单说一点,他们是为什么要打仗的。

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些地方的士绅子弟和农村青年,打仗要的也无非是钱。

训练的时候发不出饷来他们不在乎,有口饭吃就可以跟你练。

可打仗的时候不行。

胜仗可以抢钱肯定使劲往前冲。

打不赢的仗该跑,那也肯定使劲的往前跑。

说白了。

济宁不是石达开完完全全打下来,其中一半多得是城里的守军自己放弃的。

其次。

济宁城守不住的原因就在于战略战术层面了。

在石达开大军兵临城下之前,济宁城附近也是挖了一些防御工事的。

一些壕沟、炮台、碉堡都是有的。

只可惜炮台里有的只是一些清军常备的大炮,完全没有从洋人手里买来的那些。

碉堡里士兵手里的枪也是老东西了。

能用,但是终究是还是数量不够多。

反观石达开这边,几乎是把能够集中来的火炮都集中过来了。

在攻城的时候,石达开更是以点为突破,把那些洋人的炮集中到一处。

以覆盖火力全面佯攻,优势火力集中一点。

用陈旧的清朝火炮作为掩护,把较为先进的洋人火炮作为主攻。

在火炮的掩护下,突击队携带炸药快速挺进,到济宁城墙进行单点爆破。

一天一夜。

仅仅用了一天一夜。

石达开手下的军队就打开了济宁的城门,把城内的十几万清军赶了出去。

城破以后。

不知道是城里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先开始溃逃,还是那些团练先开始溃逃。

总之。

有人开始跑了以后,就带动了其他人一块跑。

最后。

济宁城如此快失守的原因,差不多是归结于一点。

抠门。

没错,就是抠门。

济宁城的守军人数不少。

可要枪没枪,要炮没炮,连个军饷都不给人发上,实在是没有什么守住的可能。

说实话。

这事儿根上不能怪咸丰这个皇帝,也不能怪朝廷。

从一开始的时候,满族人就一首防着汉人呢。

都说汉人不能打,都说汉人干不过八旗兵,可满族是一点也没少防着汉人。

从闭关锁国,到不重用汉人,这都是防着汉人呢。

满人的数量和汉人的数量摆在这儿,清廷也怕被汉人推翻。

相比较于外国列强入侵,满族人都更害怕汉人造反。

为什么不给那些地方团练发银子?

归根结底也是害怕汉人聚在一起势力发展的太大控制不住。

可情况都发展到这地步了,清廷还是不知道开始改变,就说明他们还是没被打疼。

太平天国虽然席卷了南方半壁,可那次北伐终究是失败了。

清廷重视归重视,可也没觉得江山会就这么丢了。

再说了。

济宁归济宁。

首隶北京那边可是都布置上了从洋人手里买来的洋枪洋炮的。

九月初七。

一支船队顺着运河北上来到济宁,合肥守备团团长卢子安带着准备好的十万石粮草抵达济宁。

“合肥守备团团长卢子安,奉命前来报道。”

这次除了运送粮草的任务,卢子安还有另外一个任务。

捻军存有异心的消息己经传到了李秀成的耳中。

作为安徽守备司令,捻军的后续事宜他会负责。

把卢子安从合肥调到济宁来,为的也是防备捻军动乱影响大局。

合肥守备团属于地方守备部队,人数上要比北伐军里的一个团要多一半。

这三千人的到来,减轻北伐军部分压力。

接收完粮草和船只以后。

石达开又亲自找到了捻军第一军二师师长龚得树。

“龚师长,张司令等人即将返回皖北,我想听听你的打算。”

在捻军众多头目之中,龚得树和人民军的关系是比较亲近的。

可能是他本身的出身就比较贫苦,所以比张乐行等人更多一些同理心。

对于人民军的各项政策,他也是比较拥护的。

石达开找到他,主要也是想要把他争取过来。

张乐行等人返回皖北,大概率会爆发冲突,届时肯定免不了刀兵相见。

不论是站在皖北的角度考虑,还是站在北伐的角度考虑,争取龚得树都是有利的。

对于石达开的争取,龚得树显得有些顾忌。

“石司令,我毕竟是捻军的一员,当初张司令也有恩于我。”

龚得树的顾忌并不在于张乐行的恩情。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张乐行是他的靠山。

对此。

石达开也有所了解。

他问道:“龚师长,如果张司令回到皖北跟当地的百姓爆发了冲突,你会怎么做?”

“这,我......”

龚得树回答不上来石达开的提问。

如果是以前,他自然不会有所犹豫,肯定还是要继续以张乐行马首是瞻。

可现在......

石达开也不需要龚得树的回答,见到他有所犹豫就足够了。

“龚师长,我会向张司令要求,让你的二团和三师的三团留在济宁驻守。”


    (http://xsgu0.com/book/a0idjg-6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