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东施效颦,南开北学

字体:     护眼 关灯

128.东施效颦,南开北学

 

民国和洋人之间正在暗流涌动之际,清廷和北方也并未闲着。

各方势力都有各自的探子打探消息,也都有各自的情况来源。

南边的事儿传到北边,势必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尤其是如今南北对峙的局面,更是让北边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刻。

五月间。

曾、李、杜、毛等多人上书,请求兴学开课,稳固人心。

朝廷里的大臣为了这事儿吵的是不可开交。

“兴学必然使汉人坐大,他们己经建了军队,不可再放其发展......”

“国库空虚,哪有银子给他们办学啊......”

“那些乱匪办学,他们也要办学。我看不用那些乱匪打了,他们自己个就成了乱匪了......”

“若是不兴学,人心必然思异,人心不稳,恐怕......”

“......”

到了六月间,事情也终于有了个结果。

朝廷里反对者居多,赞同的声音也有一些。

到了最后,也是形势所迫。

他们要是能够快速的镇压民国,可能还可以维持一些年头的旧状。

可如今到了这个地步,就不是他们想不改就可以不改的时候了。

兴学之事无力阻拦,八股之笼己然残破。

清廷如今能做的,也只有制衡和发展两条路子了。

两宫太后下发懿旨,允许各地办学。

不过。

银子国库是没法给各地拨款的,都要靠各地自己想办法。

其实。

普及教育无法形成,原因并不是所谓的钱财人力不足所导致的。

根本原因依旧是“人心”两个字罢了。

封建王朝统治者是不需要太多的读书人,也不希望人人都去读书的。

社会主要的财富的所有者也是不愿意拿出自己的财富去做于他们无利的事情的。

如今。

为了稳固和收买人心,不用银子也是办得起学的。

其中。

诸如孔家之类的家族,更是派出了大量的族人开课。

他们制定教材,大量刊印,也兴起了一股兴学之风。

除此之外。

山东、河南等地也兴起了义捐修渠的风气。

人与人总是少不了攀比和比较。

大家都不修的时候,谁也不会主动的去修,甚至都不愿意去修。

可要是有人开了这个头,事情就变的不一样了。

人民军南返,山东现在只有少部分的地方还属于人民军辖制的地区了。

人家“乱军”“匪军”都还知道修水利。

你们当官的还不修,那不是明摆着要挨骂吗?

以前的时候,骂也就骂了。

现在要是再骂人,可就不单单只是骂人了。

那是基本上都肯定要造反的。

稳固人心也就是这么个情况,你不稳固一下真闹不住了。

并且。

你这水利修了也不是给别人修的,也不是给没地的大多数老百姓修的。

地要是好了,粮食就足了。

粮食足了,军队就有粮食养了。

这个道理不是没人看的明白,只不过是需要有人站出来去做。

以往的时候,是没人敢做。

现在的话,是没法去拦着了。

无非就是里面有个功劳和名声的事儿。

于是乎,就有了汉人出钱出力,满人揽功揽名的潜规则出现了。

清廷那边,也没法说不好。

他们现在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军事方面。

当时石达开北伐,首隶是有差不多三西十多万军队的。

可就是这三西十万军队,硬是没发挥出来战斗力。

除了分布的原因以外,就是军队本身的腐朽了。

这个问题明眼人是都能看出来的。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清廷从各地开始抽调青年组建旗人新军,并从洋人手里定购武器装备。

巨大的商机开始出现,洋人也从其中嗅到了味道。

七月到八月间。

洋人仅仅是山东收到的订单就有上百万两之多。

这还是在新约还没有修订,订单私下产生的情况下。

他们通过这种渠道,跟各国洋人签下订单,大肆的采购武器弹药用来扩充军队。

做生意这方面。

中国的商人并不输洋人。

他们虽然对价格了解不够,但是依旧使劲的压缩着洋人的利润。

同时。

他们又不会让洋人无钱可赚,无法维持生意的进行。

当然了。

洋人同样不是傻子。

他们的利润会被压缩,但是也绝对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遇到中国人的酒色招待,他们欣然接受的时候,还会提出另外的要求。

这种要求,多半是一些古玩玉石的物品。

在这过程中,也就有了不少物件开始被送出去或者卖出去。

说到古玩玉石,字画古董,也就不得不说到上海的情况。

自打重新制定关税和交易流程以后,洋人的生意又开始慢慢恢复了起来。

不知不觉间。

一大批的物件突然开始进入上海。

他们往往都有一个精妙的故事,搭配着一段虚构的历史。

真货掺杂着假货。

故事搭配着历史。

李为民也开始在上海做起生意来了。

他半卖半换的都是真品,私底下安排人卖的大多是假货。

一个月的时间。

李为民就卖出了近万件假货。

这些个假货通过商船开始流通,就慢慢的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其中也少不了北边的人。

他们一边大骂李为民这些个倒腾假货的狗东西,一边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好主意。

于是。

文玩市场就开始乱了起来,大量的假货开始进行输出。

基于对中国文明传承和延续的粗浅了解。

这些洋人购买了大量假货,打算利用这些假货狠狠的大赚一笔。

洋人自然也不是傻瓜。

尤其是当商人的洋人,更不可能都是笨蛋。

等到他们把这些假货运到欧洲、美洲等地,卖的时候更会大肆的夸赞一番。

这些假货要是想要露出马脚,恐怕是最少也要十几二十几年后了。

不管怎么说。

这批真假掺合的文物卖出去,换来的钱总归是用到了增强国家的方向上。

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都是值得的。

况且。

即便是李为民不搞这么一出,很多东西该卖的还是会卖。

并且。

很多时候还会是贱卖。


    (http://xsgu0.com/book/a0idjg-12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